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18世纪的印度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松散的莫卧儿帝国体系催生了印度地方绅士和新兴经济模式的出现;印度传统的社会等级模式使莫卧儿皇帝成为"王中之王",而不是"印度之王",地方政治势力严重冲击了帝国的中央权威。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印度前夕,南亚次大陆已形成了三类土邦,即以拉杰普特为代表的古时土邦、由莫卧儿帝国省转化而成的土邦和因军事征服而形成的土邦。此时期的土邦皆具有三大特点:在所属的领地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并有效管理;都维持一支足以保证土邦政权稳定的军队;都寻求并获得了土邦政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开始不稳定。为了保证工业资本在印度的进一步剥削,英国逐步对前期的具体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专制权力,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使殖民地的国家机器进一步集中、强化;另一方面,利用议会"民主"体制,使殖民地国家机器带有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印间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前半期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抵制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政治、法律、经济及文化等诸方面反复调整,完善其殖民统治政策。在香港回归祖国日益临(?)的今天,研究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政策的特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后,英印政府认为印度东北边境地区是苏联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重要通道,而西藏是遏止苏联的有效屏障和缓冲区。所以,英印在其西藏政策中,贯彻了“制苏保印”的策略,并且在其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过程中,企图建立印度东北的防御体系,要求仿效苏俄对待外蒙的政策而实现西藏自治,进而在青藏高原设立英国的空军基地,抵制苏军通过西藏进入南亚次大陆。  相似文献   

6.
独立后的印度从自己本国的民族利益出发,在中印边界上不仅继承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遗产,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惜把战争强加给中国,给中印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是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历史产物。英国作家在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方面存在一些深刻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复杂的差异。探索这些相似和差异,对于当今后殖民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后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早期对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9.
印度英语语法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阐释了由于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某些独特的印度人讲英语时带有的语法成分的成因及其特点,将其同英国英语语法逐一比较,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攫取政权后,疯狂地攻击现代艺术。梵高的作品既不符合希特勒的审美观又不能满足纳粹政权的需要,因而被打上“退化”的印记从博物馆里清除,二战后梵高和他的艺术重放异彩,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英国普遍性帝国援助政策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独特情况的考察,认为英国援助政策本着自利的原则,仅在客观上有利于受援方发展。英国政府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援助政策,较好地维护了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关于“维持奥斯曼帝国完整”的中近东政策经历了不明确、初见端倪到形成确立的变化过程。本文分析了这一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根据英国中近东政策的需要,促成1841年《海峡公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在其殖民统治时期,不仅改变了殖民地的经济、政治、人口结构、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而且使英语逐渐变成一种国际语言走向世界。尽管如此,英语统治地位的形成还是经过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同时英语的传播也对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广西当局逐渐认识到了发展林业的重要性,注意倡导植树造林和林产品生产,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林业是当时广西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广西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均势和孤立主义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一贯立场,但二战的后果使这一传统政策在战后初期发生了转变。英国不但企图拉住欧洲,缔造“世界第三力量”,而且第一次在和平时期主动与欧洲国家结盟。这是英国欧洲外交在观念和实践上的真正变化。这种变化所引起的政策调整促成了“三环”外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非殖民化是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对于英属殖民地,工党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放弃帝国的前提下,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稳住帝国的阵脚,同时从现实主义出发,对执意要独立的殖民地并不加以阻拦,工党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英国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非殖民化是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对于英属殖民地.工党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放弃帝国的前提下,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畏.稳庄帝国的阵脚,同时从现实主义出发.对执意要独立的殖民地许不加以阻拦,工党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英国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地冲击了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打破了欧洲原有的脆弱的均势,引起了欧洲各君主国的不安。他们组织起来,对法国革命进行了疯狂地干涉。当时的资产阶级君主国英国,感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也受到了威胁,也走进了反法的行列,并成为反法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9.
美国独立后,英国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殖民政策,放弃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加强了对殖民地政治上的控制,从而使印度、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得以巩固、扩大。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一起,构成了第二荚帝国的核心。英国对这两个殖民地的政策实际上代表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帝国政策。英国对印度统治政策的调整,为英国统治落后地区殖民地提供了蓝本和依据。而英国对加拿大的新政策则确立了英国对英裔和非英裔白人殖民地的统治机制。这一时期英国帝国政策的调整,否定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开始了新的自由主义殖民政策,奠定了英帝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