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2.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3.
有些通讯员常常叹息没东西可写,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我是一名农民通讯员,1990年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农民日报》、《致富报》、《菏泽市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觉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就会从各种场合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去年4月的一天,我在乡邮电所与人闲谈,听说我们乡王道沟行政村有位农民,从科研单位引进技术培育苹果盆景的消息。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骑上自行车赶了十里多路采访了这位农民。此稿很快被《经济新闻报》采用。  相似文献   

4.
学会抓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抓问题?根据近年来自己的采写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抓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入手。如近年来“人情灾”成了宜昌一带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农户间请客送礼,互攀互比,讲排场,比阔绰,风气日盛。当地农民对于请客送礼视如一种沉重的负担。1986年6月份,我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采写出了《“人情债”把宜昌农民害苦了》的新闻稿。这篇稿件在《宜昌报》发表后,不久又被《农民日报》刊登。这  相似文献   

5.
各级党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办公室、政研室文秘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兼写新闻报道,有利条件很多。以湖北省钟祥县委政策研究室为例,1987年初成立以来,8名文字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上下联系紧、指导思想明、深入基层多,占有材料广的有利条件,兼写新闻报道。两年多时间,被《人民日报》、《经济参考》、《农民日报》、《湖北日报》、《荆州报》等百余家新闻单位采用1300多篇,其中头版头条稿件104篇。《农民盼不盼》等13篇稿件被评为全国或省、地的优秀稿件。文秘人员兼写新闻报道好处很多:  相似文献   

6.
泌阳县官庄乡农村青年牛付彦业余从事新闻报道,两年多来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驻马店报》等发表稿件150多篇。他采写的人物通讯《老支书踢好后三脚》,荣获驻马店地区1986年度广播系统优稿二等奖。去年,驻马店地委给他颁发了“新闻工作劳动模范证书”,驻马店地委宣传部命名他为“模范通讯员”.最近,他被泌阳县武装部聘请为专职通讯员.  相似文献   

7.
我是从1984年底开始从事业余通讯报道工作的。几年来,除完成了本职工作外,还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国际商报》、《中国农村经营报》、《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发表消息、通讯、评论、诗歌、杂谈和科普性稿件500多篇,并多次被省、地、  相似文献   

8.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九八四年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从那时以来,我经过勤学苦练,初步掌握了新闻的采访、写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撰写的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河南电台等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二百九十五篇。其中去年发表了二百零五篇。《宿舍楼搬家》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先后被地区广播电视系统评为一等奖和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评为三等奖。同时又分别被省电台和地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下面我谈谈从事通讯报道工作以来的体会: 勤奋,出成果的关键我初从事专职通讯报道工作时,心里很担忧,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文字功底差,怕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11.
6月11日,新华日报A2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油菜籽丰收、农民惜售引出的思考——该怎样判断市场行情》一稿。在这篇稿件后面,还有一个“三改主题”的故事——采写这篇稿件时,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不断的深入采访中,才能不断地升华。  相似文献   

12.
1988年5月21日,他采写的一篇稿子,在全国八亿农民的报纸《农民日报》上刊登后,引起讨论。 1992年7月,又是他,采写的一篇《棉奖化肥哪去了》的来信,引起了省长李长春的重视并亲作批示。他,名叫李文明,是河南省扶沟县包屯镇政府新闻干事,全国60多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了解他的人说他有胆识、有才  相似文献   

13.
滑县慈周寨乡高庄村青年农民王国体,酷爱新闻写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采写稿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记者”。10余年来,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新闻爱好者》等10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1000余篇,其中《成材之路在农家小院里延伸》等30余篇作品获得省、市级新闻奖。他先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安阳日报》、滑县电台、滑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  相似文献   

14.
翻开去年11月20号河南日报,一行熟悉的标题立即映入眼帘——《心中自有党性在》。“啊,我的稿件中了!”心中一阵欣喜,紧接着又是一阵失落后的惆怅。原来,去年10月初,我同时采写了两篇稿件,一篇是反映我县举行农民篮球赛的特写——《山乡发出赛球令》;另一篇是记述我县优秀纪检员刘万富的长篇通讯——《心中自有党性在》。在写前一篇稿件的时候,我没有进行深入采访,从体育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1985年9月开始为报社写稿,先后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经济参考》等20余家新闻单位采用20余篇稿件。我体会到,只要留心,就会从各种场合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1986年3月初的一天,我到通达粮库送材料,看到这个粮库养了好几头公猪,我随便向这个粮库领导发问:你们养这些猪干什么?库领导对我说:我们这个镇养母猪的农户很多,近几年公、母猪出现比例失调,因此,农民饲养母猪配种就很难,库里多养几头种公猪,可以为养母猪的农户提供一些方便。我感到这个素材很好,随即采访了这位领导,写了题为《明水通达粮库饲养种公猪解决农民养母猪配种难》的稿  相似文献   

16.
衡量一篇社会新闻的价值,首先要看它产生的社会效果。《书中漏掉一个○,农民死鸡五百只》这篇报道,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在泰县广播电视台广播后,就象一石投入水中,立即引起了波动。《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社报道了这条消息后,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功夫不负作者心,  相似文献   

17.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18.
记得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写稿热情很高,不管什么线索抓到就写。60多篇稿件未变成一个铅字。一次,我采访到一对同在一个营的孪生兄弟双双立功受奖的线索后,一口气写了一篇千字小通讯。新闻干事看稿后对我说:“写稿得先界定好体裁,这样的素材适宜写成消息。”我按他所说的对线索材料重新进行了分析,写成…篇一300多字的短消息。稿件发出没几天就被《前卫报》刊登出来。这使我认识到:写稿光凭热情,不分体裁,见什么写什么是不行的(应该根据不同材料,酝酿好稿件体裁再动笔。换个体裁天地宽@唐跃辉  相似文献   

19.
我在县级广播部门干了18年的新闻采访工作,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要说体会最深,收效最大,莫过于在采访中和被采访者建立真挚感情,交朋友;否则,就难以捕捉到活生生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新闻专稿《茶店飘香》的采访过程是我难以忘怀的,这篇稿在1984年优秀新闻稿件评比中,先后被北京市广播系统、北京市好新闻评选,全国广播系统、全国好新闻评选评为一等奖。这篇稿能够在数以万计参赛稿中脱颖而出,不仅是我和我们昌平广播电视局全体同志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91年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江苏。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媒体。在抗洪救灾的系列报道《灾区纪行》中,人们熟悉了一位记者的名字,他在一个月的跋涉里,采访了14个县,见报稿件达28篇,其中20篇报道的是乡以下的村组。 1994年夏,大旱困扰着素以“水乡”著称的江苏。还是这位记者,使人们透过他那一篇篇来自灾区的报道,看到了这片焦黄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之后,在今年春节前夕的喜庆气氛中,他又率领记者下灾区实地采访,写下了三组九篇现场目击式系列报道。这一篇篇体现党报密切联系群众光荣传统的稿件,使江苏人民产生了“每逢佳节倍思贫”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