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唤起经验——“起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夏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短短的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教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二、文本阅读——“加速”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我进行了如下设计:通过复习乘法的意义,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上述内容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下课后,我向几个学生询问,他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所以觉得没什么意思。”“什么?都会了?咱们班有多少同学已经会了?”“好多同学都知道怎么计算分数乘法。”于是在上第二次课时,我迅速调整了教学安排……教学片断:师:哪些同学知道310×3的计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3.
也谈"什么叫读懂了课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胡同文化〉教学实录》中,牟老师认为,“读懂课文”就是使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而对于“课文说了什么”执教者又不太确定它的范畴,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大概地解释了一下。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方崇仁 《江西教育》2003,(10):14-14
2003年3月14日上午,万安县韶口中心小学六(1)班教室的过道上坐满了县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县各教研站的中小学教师……本来不大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开始上课不久,当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了“比例”概念后,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老师我想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老师,我想知道‘比例’与‘比’有什么区别”……提问直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该校开展“引探教学法”教改实验的一堂公开课。“引探教学法”是一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思考题为主线,以自学课本为教学基础,以…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实习完回校已有一周多了,但实习的那些日子,仍在脑海中回荡。对于那些学生,有颇多的欣慰,亦有颇多的遗憾。真正步入了老师角色,才知道老师的艰辛,也才真正理解台上一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着、练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另一种是教师全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也不知道还有哪些不会。当然,这两种现象都值得反思和探讨。“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这是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  相似文献   

8.
“作文不厌百遍改”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瓶颈。首先,学生不知道改什么;其次,不知道怎么改。这一切的根源在我们老师的作文批改方法。传统的作文批改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老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批阅打出分数指出优缺点,写出“选材典型”、“叙述生动”或“内容空洞”、“中心不突出”之类的笼统评语。对于老师费心费力圈点批注,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关心得了多少分,至多再改几个错字  相似文献   

9.
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当你见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是80%以上的学生说不知道写什么。可见,一篇作文难住大多数学生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的问题。但我们老师的指导,则往往放在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作文,老师依据学生的作文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给予修改、打分。于是,学生在被动的分数压力中出现了抄、背、套,出现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何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以此进行教学呢?从大量的教学案例以及教育教学著作研读中,我们可以得知课前的预习为我们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点”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课前预习是师生顺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个“学生知道了什么”,指的就是学生的起点能力。  相似文献   

12.
阮旭日 《广西教育》2012,(24):59-60
“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知道!您叫虞大明老师。”“那老师小时候叫什么知道吗?”“虞小明。”“老了呢?”“虞老明。”与学生一段风趣的对话,引出了课堂的一片欢笑,虞大明以自己独有的亲和力,从容地走进了学生的世界。4月,借“2012‘绿城之春’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记者走近名师虞大明,聆听了他的精彩授课。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追问:学生确实知道什么?学生究竟知道什么?学生能够知道什么?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在此基础上,确定“怎么教、教什么”。  相似文献   

14.
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和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经验、新概念的过程。学生的前知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前知识水平 ,不断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能够清醒地自我判断出“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 ,以及在完成了阶段学习以后 ,能明白“已经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微格情境学习完了《分数的意义》,徐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个个把手举起来。一生:“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就是分数的意义。”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一生:“老师,我来说。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一生:“我来补充。分数的意义是:分数是用来表示单位‘1’平均分以后得到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师:“还有谁来说?”一生:“我们还学到了单位‘1’的概念,知道了单位‘1’和自然数‘1’不同。”师:“还有吗?”学生们都皱起了眉头,再没有举手的。师:“想想…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学生太不懂事了,一点都不能体谅我们做老师的心,整天打打闹闹的,说了也不听。”一位教师这样埋怨道……相类似的抱怨声常不绝于耳。我有时也有这种感慨。每当这时我就反问自己“:学生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呢?难道是老师讲得不够真诚、不够感动吗?”俗话说言为心声,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为何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学生这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的交谈,我感到可能是学生无法体会老师的苦心、真心,他们认为老师说的只是安慰他们罢了,谁知道老师内心在想什么?于是,我想能否通过一种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学生学英语,都是跟着老师的脚步往前迈,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哪些方面薄弱。而老师也多是照着教材大纲来教学,今天该教什么,明天又该教什么,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无从得知。因此,分层教学这一源于“因材施教”思想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课堂是充满问题的课堂,科学教师自然就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百科全书”,而科学教师却总是尽心尽责地解答学生的各种提问。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懒了、动手实践的次数减少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了,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高了。我在教学《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一课时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做完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鉴别的实验时,一位学生提问:“老师,我已经知道了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特点,可还不知道自己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你能告诉我吗?”此问一提,其他同学也热闹开了:“对呀,我们身上的衣服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呢?”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这…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用两种设计执教了“周长的认识”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有了很大的启发。在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着两个图形提出: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图形的周长,那这两个图形你觉得谁的周长长一些?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非常积极地猜测,有的说长方形比正方形的周长长,有的说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有的说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那谁有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没等老师说完,有学生就举起了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20.
稍有教学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了学生的数学或物理作业,大抵能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而看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则多半不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学生的语文作业多半与教师的“教什么”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