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生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权问题的重要论述,包括:西方推行人权外交的实质,人权的现实性和具体性;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的,最重要的权权,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保障,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等方面,构成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基本框架,为我国的人权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人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首先通过对照国际上重要人权立法文献,论证了中国的重要法律文献中有关宗教信仰的条文符合国际公认的人权要求。其次介绍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现状,认为中国确实保障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实现了对此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五号屠场》中荒诞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个现象,是后现代派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作家通过对事件、人物等以荒诞的形式进行描述和刻画,无情地鞭挞了残酷的战争、黑暗的世界和虚伪的美国社会。美国20世纪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冯内古特在小说《五号屠场》中塑造了主人公毕利等一系列荒诞的人物形象,以此来揭露残酷、虚伪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婚姻--契约的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的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印第安人是其中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40万。他们是美国最早的居民,为美洲的开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美国历届政府对他们一直采取种族灭绝,隔离和同化政策,人为地使其丧失公民权,沦为社会最低层,美国是最没有人权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立足于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和领悟、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揭示和剖析了现代社会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虚伪和功利的一面,从而显示出人性悲凄之美,表达了现代社会的人生无意义感和虚无感。这种剖析,这种亲情和爱情的价值的毁灭,虽然未免片面,却具有催人警醒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 ,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 ,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演绎人生 ,诠释人生 ;用“审丑”的眼光 ,审视人性的虚伪 ;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 ,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 2 0世纪 4 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 ,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9.
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对裘德人生悲剧的描述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底层青年的无奈命运。文章通过对当时社会中的大学教育特权性、婚姻制度中的虚伪以及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裘德人生悲剧的原因,剖析其所处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0.
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对裘德人生悲剧的描述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底层青年的无奈命运。文章通过对当时社会中的大学教育特权性、婚姻制度中的虚伪以及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裘德人生悲剧的原因,剖析其所处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1.
0世纪的法国,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派作家,大都是通过一种“社会、道德和心理的文学”给予人们以独特的人生和社会处境的修养。在作家们的笔下,人们因其生活的社会处境越发艰难而显得尴尬和可笑。于是作家们或多或少地把批判与讥讽的矛头指向造成人生困境的现存制度、虚伪的法律以及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亲密与和谐———这个当代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是作家们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在福建小说创作中,邓韶征的作品极具风格特色。他的小说创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对社会对人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忱和关注,折射出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文章从一个侧面入手,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度把握,进而探求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究了学作品中蕴含着的知识美,认为好的学作品都溶注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强烈审美体验,这些审美体验都必然地转化为知识美,存在于学作品之中,决定着学作品的价值与品位。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名叫艾伦的孩子,他9岁时,在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的牛粪饼。一般的孩子嫌这份活儿脏,都不愿做,而艾伦却干得好极了。由于他捡牛粪饼表现出色,祖父给了他一个向往已久的工作———放牧马匹。这件事深深影响了小艾伦,使他坚信这样一个人生信条  相似文献   

15.
“人权高于主权”论是西方霸权主义和权政治的理论支柱。西方“人权高于主权”不仅将人权道德化、国际化、使人权成为超阶级和超国家的普遍道德权利,把所谓普遍道德权利作为调整各国人权关系的主要手段,而且将主权建立在人权的基础上,认为限制主权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从而为自己树立所谓的终极“道德”形象;其最终目是以新的开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奴役和剥削。  相似文献   

16.
苏轼审美人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学问与文章,不外平政治与人生。尤其在社会动荡、民生多艰之际,国家命运与个人身世之叹便成为文人关注的焦点。《古诗十九首》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评议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游子的羁旅别恨,仕途的坷坎无望,人生的短促易逝,是他们心中永远难解的情结,然而他们并不因此沉沦,而是在黑暗中艰难地抗争,谱写了一曲曲沉重而又奋进的人生咏吧调。  相似文献   

18.
刘敞,刘Bin的辞赋创作与学术思想紧密结合,颇有可观之处。刘敞的辞赋表现出以道德自命而特立于衰世的孤独感、使用感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并围绕义、利,对人生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刘Bin的辞赋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冷峻分析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淡泊自守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红字》出发,分析了霍桑在《红字》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指出实际上是包含了某些隐秘的意义,展示的是霍桑对所处时代认识的困惑;他对宗教的虚伪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但却走不出他思想上的困惑.他认为人生都有"恶",人的一切罪行皆来源于内心的"恶","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唯有死,才是真正摆脱"恶"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20.
雕刻人生     
人生,是一个不断雕刻的过程:雕刻生命,去掉“石屑”。生命的雕塑会使我们不断趋于完美。虚伪是人生的一块石屑。从降落凡尘起,我们不断诵读着人生,观摩着人生。人生太复杂,真、善、美,假、恶、丑,这是一个大杂烩。也许还不让我们读懂,就早已熔化在这复杂的世界;然而,我们自己,只有不断雕刻生命,一步步地削除虚伪的石屑,终有一天,我们会把虚伪的石屑去掉,把我们的真诚雕刻进人生的碑铭。浮躁是人生的一块石屑。春风微拂下我们抱怨着细雨的缠绵,夏日和煦时我们讨厌着暴雨的凶猛,秋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