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恨歌》是自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该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长恨”?诗人在题目中就提出了悬念。要读者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重色”而“求”之,不是求天下英才,而是求“倾国”之色,可见那个“开元之治”的“明君”,到“天宝”年间,已变成“昏王”了。诗人对此,深有感触,首句吟成,煞费苦心!“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交代杨玉环的出身,明确指出她侍奉唐明皇时还是一位纯洁的处女。这是诗人隐“君”之大恶,盖杨玉环乃明皇儿子李瑁之妻,诗人认为父夺子妻,是极不光彩的事,  相似文献   

4.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诗中的“借汉代唐”宝鸡张连举在百花争妍的唐代诗苑里,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借汉代唐”。1.借“汉皇”代“唐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叙述唐玄宗一心想寻找美女,明明是“唐皇”,却偏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由于汉朝最有代表性的皇帝是“汉武”,因...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文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7.
读《长恨歌》时,我感觉白居易似乎偏题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分明是讽刺批判,可是到了后来居然爱情至上,“在天愿做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把这段荒唐事变成了千古绝唱的爱情悲歌。诗言志,歌咏言。在情殇背后,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的爱情,他把自己的哀怨情感融进了《长恨歌》。  相似文献   

8.
1、什么是转韵律1.1.凡是应用两个韵以上的而不是一韵到底的诗歌,就是转韵诗.转韵诗如果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转韵律诗歌.例如: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长恨歌》痴迷,这应该是因为人们为唐明皇和杨贵妃那凄婉动人、缠绵悱侧的爱情所感动。人们对《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一直有分歧:有揭示统治阶级荒淫的“讽谕说”,有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爱情的“爱情说”,现在竟然还出现了一种新奇的看法,即“白居易假扮唐玄宗私会杨贵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论证其主旨在于歌“长恨”,憎恨唐玄宗纵情声色,荒淫误国,描写唐玄宗晚年孤苦伶仃的凄清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11.
林晓健 《语文知识》2000,(10):39-40
借代除常见的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外,在古诗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借代:一)以汉代唐。古人为文,重以古讽今;而唐代文人,为躲避文网,常采用以汉代唐之法,来影射唐代统治者。如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此处“汉皇”实指唐明皇。诗中之所以选中汉朝而  相似文献   

12.
正《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传世名篇,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画面左方突出人物,右方自上而下描绘故事的主要场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美貌娇媚,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处死之后,唐玄宗追怀忆旧,寂寞哀伤。画家凸现了色与墨混合所产生的整体效果,激情奔放,意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长恨歌》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描写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颂歌 ,“长恨”其名取得十分精当 ,因是悲剧结局 ,故名之为“恨” ;又因是情重意长 ,故名之为“长恨” ,天长地久都无法阻挡情与恨的悠悠绵绵 ,可见此情此恨确不一般。本文试从相思、生死和秋恨三个方面论述《长恨歌》的主题 ,全面体味作品的悠长韵味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如何?有的坚持“同情说”,有的坚持“讽喻说”,有的认为“上半段是讽刺、下半段是同情说。”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拟从《长恨歌》中塑造的唐玄宗、杨贵妃人物形象剖析着手,看诗人对人物形象的思想倾向,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以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四句或八句、换韵平仄交替为主;其规整者如《长安古意》和《圆圆曲》,由多首绝句、律诗组合而成;歌行体的对仗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展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玉环,纵情声色,致使国家动乱,从而引发的爱情悲剧故事。其主题思想可归结为爱情主题说、讽喻主题说和二重主题说。诗中婉转动人的故事,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人心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和诗人心中深深爱情的情愫,诗人将故事诗化并且层层剥开,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7.
在李隆基和杨贵妃传奇故事的流传过程中,《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无疑是三座里程碑。三部作品都有关于“梧桐雨”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到诗歌、元杂剧、传奇的不同意境特征。一、《长恨歌》中的“梧桐雨”:叙事者的悲伤《长恨歌》是诗歌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从杨玉环入宫受宠到渔阳兵变、贵妃缢死,从避祸幸蜀到回銮京师、睹物思人,从上天入地的寻觅到天堂团圆,娓娓道来,迂徐曲折。在《长恨歌》里,关于“梧桐雨”的描写只有四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在这里并没有对“梧桐…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创作,其中唐代的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写下了唐传奇《长恨歌传》。当代也有许多电影取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故事,感情基调基本上都体现了对唐玄宗后期荒淫乱政的批判,含有讽刺的喻义。本文将以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为中心从杨玉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三个方面与《长恨歌传》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与相关电影之间的关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对电影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饶佳佳 《英语广场》2020,(36):29-31
笔者拟用刘宓庆先生著的《文化翻译论纲》里的观点,来分析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颇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长恨歌》,诗歌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长恨歌》这首叙事诗运用不同的意象特征来体现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感慨,因此在翻译该诗歌时应将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带入译文中,并能很好地利用文化审美表现论展现出来,进而更好地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各代文人对《长恨歌》主题的研究都经久不衰。本文在历代文人以及白居易自述的基础上,重新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长恨歌》主要表达的就是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贵妃蛊惑君主的讽刺和鞭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