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1]  相似文献   

3.
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Maslach和Jackson(1982)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倦怠主要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教师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对台湾地区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以期对国内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心理状态,是教师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组织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经受过度压力所导致的情感耗竭、身心疲惫、人格解体、工作成就感低下等负性症状。在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各种现代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即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教师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及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在分析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8.
吴全华 《中国教师》2009,(24):13-15
<正>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与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密切相关,即情感耗竭、工作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情感耗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工作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1]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的症状。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常州市三所本科高校在职辅导员进行实证调查,从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三个维度描述和分析新媒体大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体成就感降低。通过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了解倦怠的后果,进而提出降低工作倦怠的对策,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全国36所医学院校的4276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职业调查数据,对其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检出率为28.8%,在倦怠人群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职业倦怠者分别占70.2%、27.4%和2.4%。不同年龄、地区、学位层次、指导学生类型和是否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职业倦怠程度存在差异,青年导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来看,东北地区、学位层次高、同时指导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未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在情感耗竭维度的倦怠更严重;男性、东北地区、年龄小于42岁、学位层次高以及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在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更严重;年龄小于42岁、西部地区、仅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以及未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在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更为严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不同工作内容的满意度与不同维度的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受临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受科研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小,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受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大于受科研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高中教师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典型个案抽样的方式,选取洛阳、焦作、信阳、商丘、无锡地区五所普通高中的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内控性不易发生职业倦怠,机控性跟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存在显著相关但对工作倦怠不具有预测性;幻想、问题解决、退避的应对方式对工作倦怠有预测作用;情感耗竭与心理控制源都存在显著相关,六种应对方式除问题解决外都和情感耗竭存在显著相关;人格解体与他控性和机控性有显著相关,并与除求助之外的应对方存在显著相关;成就感降低维度仅与机控性显著相关,在应对方式上与问题解决、自责、合理化、幻想呈显著相关;他控性加上消极的应对方式在工作倦怠的两个维度都会有很高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职业倦怠指在应对复杂工作时产生的亚健康状态。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当个体感知到资源的威胁和损失时,会产生压力反应,通过减少努力和逃避工作等方式来降低资源的净损失。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会面临相关资源的损失,但想要保存资源的动机也可能使其产生消极行为。因此,通过研究围绕教师倦怠与资源保存之间的联系,可以降低或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5.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6.
盛艳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88-89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之后,玛诗勒(Maslach)和派恩斯(Pines)又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情绪消沉、工作没有动力、没有成就感、身心疲惫、不堪工作重压等情形,我们称之为“职业枯竭”,也称“工作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情绪消沉、工作没有动力、没有成就感、身心疲惫、不堪工作重压等情形,我们称之为“职业枯竭”,也称“工作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相似文献   

19.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的,随后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表征着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而…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 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