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123-126,137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者出发,把受众看成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人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传播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受众)的基本特征,要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端正对思政课的态度,这样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传播效度,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使用与满足”模式的提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传播关系中有一个活跃的接受,在广告传播中,只有满足受传的需要与欲求,才能取得满意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硕 《教育技术导刊》2020,19(5):260-263
碎片化学习时代对学习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微视频逐渐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传统教学微视频难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丰富教学微视频设计思路,更好地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设计了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教学微视频。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出发,对这一理论及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发展与内涵进行详细解读,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微视频设计。针对学习者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提出教学微视频设计新要素,即满足学习者的审美体验、情感需求和环境监测需求,为教学微视频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以期在传播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提高教学微视频质量及其应用价值,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发展,受众在"使用"网络媒体的内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本身的"使用"。"使用媒介"着眼于对媒介的使用,它满足了受众表达、参政议政、通过媒介开展活动、参与娱乐等各种需求,让受众的传媒接近权等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赫佐格研究了听众对广播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贝雷尔森、麦奎尔等学者又逐次对报纸、杂志和电视进行了相关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到了当前,随着微博这股新兴势力的迅猛发展,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随之也有了更新的发展。从微博的兴起中总结“脖友”们对微博这一新事物的“使用”动机与“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7.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基本要义:有效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某种社会与心理需求,必须注重传播过程的互动与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播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而顺利完成社会化,从这种意义上讲“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努力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性教材、注重教育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利益关切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积极的受众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精神内涵一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冲击着受众的情感诉求和情感支撑;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受众需求问题分析情感动机、以受众使用内涵分析情感目的、以受众满足情况分析情感共鸣;提出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空间、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使受教育者体会情感共鸣,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以媒介为载体的教育形式,由于媒介使用的几何式增长,泛在学习成为普遍之势,使得远程教育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这种状态进行审视,师生关系的变化、教育资源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整合及期望与评价的多元化是后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虽然后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其自身的不足和市场化的驱使,给后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理论。它强调受众的积极性,指出受众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和使用媒介。字幕翻译在译制影片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使用与满足"这一视角出发,初步探讨了在英文字幕汉译中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传递人类文明和传统的活动,有着其特定的和特殊的影响和作用,其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特殊形式,同样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演进而有着一定的变化.教育传播的内容,要传递下去都需要负载于某种媒介,才能被受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我们研究传播媒介历史的演进有助于理解在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内容的栽体一教材是如何演变的.  相似文献   

12.
"碎片化"是近年来社会各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传媒领域同样存在着"碎片化"现象,"碎片"一样的新媒体形式还在不断产生,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媒体在受众"碎片化"导致的分众传媒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渐渐地被稀释,新媒体的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受众形态的"碎片化"趋势也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背景下,创业教育的大发展势在必行。传统教学观在我国教育界实行已久,但在应对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无力的。创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创业教育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必将使传统教学观产生大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传媒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时电视新闻行业也成为了我国媒介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产业,电视新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能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的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这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传播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本文笔者以电视新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更是一场传媒产业的重构。然而,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危机传播理论模式研究,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环境的形势入手,探讨新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并试图建构媒介融合时代下危机传播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弥漫着层层的氤氲。本文旨在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其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异化生命存在的表征及内涵。作者由此指出,昆德拉通过小说人物异化的存在,以不同寻常的文学张力,给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信仰姿态及生存状态的魔镜。  相似文献   

17.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is often portrayed to be limited in terms of its use of theory. This short paper reports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 survey of 462 ‘research active’ academic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broad area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media. The paper explores their use (and non-use) of theory.  相似文献   

18.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第三产业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今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理念不断革新的背景下,我国旅游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所以,旅行社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不败之地,就必须迎合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改变其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在给予消费者角度的基础上,塑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基于此,本文对整合营销传播力理论下旅行社品牌塑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情况,提出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Social media has transformed the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by providing improv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However, very little is known as to whether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by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mproves their satisfaction. Grounded in social media, risk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amines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ocial media use (SMU) and the impact of SMU on their satisfaction.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tudents were analys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1)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social media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student learning; (2) perceived risk of using social media discourages the use of the tool, and (3) SMU has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The study furth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