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信息技术课程实际着手,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剖析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评价机制。并深入阐述了如何通过各种模块和功能的设置,将Discuz!平台改造为适合教学需求、能体现教学理念的平台,最终实现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角度多元化和方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一流课程背景下,为了科学地评价课程教学,提高课程质量,尝试构建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当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和线上平台,通过学前诊断,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等多元化评价形式,强调实践环节的过程性考核,关注将学科竞赛赛题引入课程实践环节后的实际效果,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成效以及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中的融合度。  相似文献   

3.
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现了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主体等多元化的思想,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打破了基于单一的纸笔测试的传统评价方法。Moodle平台为教学中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提供了技术和环境的支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与教的理论"这门课程,对Moodle环境下多元化学生考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可提高作品评价的效率,实施多元评价。文章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作品评价平台的功能、教学实施环节以及有效评价的实施策略等问题,旨在为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寻找一条可行的途径,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启发。江苏省第八期教研重点课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研究》课题组在多元智能评价理论指导下,依托作品评价平台对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进行多元评价。作为实验学校。淮阴中学在该平台上进行了“作品评价”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行多元化评价。旨在通过探讨基于Moodle平台的多元评价机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来论证Moodle平台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只重视操作技能,而忽略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课程的评价只重视考察知识点的识记,这些都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医学院校药学和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集理论与技能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侧重终结性评价且方法单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通平台实施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将考核贯穿于教学全程,通过不同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覆盖了学习的各个阶段,最终构建出全过程、多层次、多功能的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参与性,而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又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的简单测试上,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作用,要能全面反映学业水平,充分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作用。下面是笔者在十几年的信息技术学  相似文献   

9.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利用并完善Moodle平台设计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目前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Moodle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促使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对该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和翻转课堂,对采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为加强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深度,提高学生在教学技能实践中的参与度,完善学生在教学技能实践中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可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搭建一个支持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的教学平台,即网络学习空间。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要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结合高中生学情,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环境和工具,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的评价原则中,倡导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发展,这也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主阵地。目前,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应构建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推进学生本位视角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进而推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薛锋 《新课程研究》2012,(7):171-172
笔者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肯定了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素材、拓展教材内容、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促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从提出学习任务;分解重、难点;研讨技术运用;实施教学评价;进行小结拓展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设利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信息技术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从学生、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这三方面出发,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与课程不断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教学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水平提高、课程不断完善。其次要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多元化、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多方参与评价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推进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但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也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指出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不足,并提出实施评价多元化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教学评价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培养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出发,从信息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视角,提出了教学评价改革实践路径: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制定多维度可测化评价量标、监测跟踪全过程、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开通专业自媒体公众号等,为职业学校专业或课程的教学评价信息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美术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课程有机融合,推动美术教学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流程管理、先进的技术平台、先进的开发工具,发挥美术教育技术,合作伙伴以及学习环境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必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创新发展,必将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对美术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的  相似文献   

20.
杨瑞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261-265
学前教育专业设有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平台开发与实践课程,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分析该课程实施可行性与效用性,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40名该专业学生进行公众平台基础知识、架构栏目设计等8个项目任务教学实训,通过学生成绩及其课程体验等相关因素分析该课程可行性与效用性。学生对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平台开发与实践课程评价平均分为(4.64±0.680),其中“课程内容充实,能覆盖制作幼儿园公众平台的全部内容的程度”条目得分最高,达(4.70±0.648)分。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均分(4.644±0.676)分,其中“学完本课程,自己的收获程度及对自己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的影响”条目得分最高,达(4.70±0.608)分。实践证明,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效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