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里,“性”缀词分属名词、区别词两类.在共时和历时上,“性”缀词都存在语法功能由名词性功能向区别词性功能游移的现象.通过大量语料,考察现代汉语“性”缀词名词性功能弱化的现象,并将其分成四个非离散的等级序列,“性”缀词的词根呈现由形容词向名词、动词、数量词变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内在词根词性的不同、词类边界的模糊和实词“性”的虚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性"用法的不断丰富,"性"作为名词性和区别词性后缀在理论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从句法结构上看,有些带"性"词接受了程度副词的修饰;从语义上讲,这些带"性"词具有明显的程度义。由此我们得出"性"也是形容词性后缀。"性"词缀在这三大词类之间的功能游移,一方面是其自身的语素义决定的,另一方面由名词、区别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在连续统上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某些名词具有了陈述义,在功能和范畴上发生了游移。决定名词范畴游移的本质动因是名词的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名词语义具有动态性,常含有一定的动作义和附属义,这是名词功能游移的内在理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名词事物义向动作义、性质义转换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名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也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语法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汉语语言学界对动词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相比之下,名词的研究还较薄弱。本文简单探讨了名词功能游移的概念、方向及类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利用名词特有属性的消长情况,分析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从而证明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反复游移其实正是实词的语法化呈螺旋上升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非常"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单位,在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非常"在形成初期是"非"和"常"以偶然连用开始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非常+之+名词"等用法,这样"非常"的结合更为紧密,为以后"非常"虚化为程度副词提供了可能。试图通过语料分析和理论结合,探讨"非常"语法化的历程和其中的形成机制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词的语法功能指词和词的组合能力,有人称之为广义形态。纵观汉语语法学史,各家对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已臻成熟。功能标准源于词类的性质和词类划分的目的,明确管用,只是有循环论证之弊,这可以借助意义标准补救。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东汉以前是一个松散的并列结构,它是由表示“活着”义的“生”和表示“生命存在”义的“活”组成的并列词组。六朝以后“生活”逐渐词汇化,凝固成词后,其词义也在不断发展。“生活”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除复音化趋势的影响外,还与表活着义的动词“生”在使用过程中被动词“活”逐渐取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姗 《现代语文》2016,(4):24-26
本文简要梳理了"刷"的词义发展历程,着重从共时现状入手,对近年来"刷"字产生的新义项、新词语进行分析,并从其来源、用法特征着眼,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及主观化探究"刷"的新义项产生、流行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及其对“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程度量,同时对“N”的性质义强制凸显,促使“N”语义转化、功能游移,最终引申出形容词义项,成为名形兼类词。  相似文献   

11.
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动因、导向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分析了理工高校进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受知识创新、能力建设、深化改革和学科发展等四个主要因素的驱动。阐述了要新战略、创新、激励、优化结构和组织效能等五个基本导向并提出建立相应的机制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免得”连用出现于唐代,最初是一个“免+得”的非句法结构,“得”后接名词性成分作为“免”的宾语。宋元明时期,“得”后接成分范围扩大,即由最初的NP(名词短语)扩展至VP(动词短语),甚至为S(短句)。元代“免得”出现了连词化倾向,而最终于清代演变为连词化的“免得”。“免得”连词化的重要动因:一是词汇的双音节化;二是与“得”后接成分范围的扩大以及“免得”所处的位置有关;三是主观性及语境的影响;四是使用频率的提高。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免得”连词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构式化是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化过程,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从认知视角审视"被XX"构式,"被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高频使用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被XX"构式化的机制是构式压制、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4.
构式化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审视"山寨XX"构式,认为"山寨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山寨XX"结构的高频使用,"山寨XX"构式化的机制是隐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5.
构式化是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化过程,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从认知视角审视"被XX"构式,"被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高频使用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被XX"构式化的机制是构式压制、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6.
"黄色"的词义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方式主要是词义的扩大、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演变的动因则主要是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和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研究中,兼类问题尤为棘手,且极具争议。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通过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的随机取样分析,我们发现“困惑”作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在个例频率、类型频率、历时分布和语域分布四个方面均满足规约化的用法,在词典中应被处理为名、动、形兼类词。研究表明,“困惑”一词的词类标注问题较多,让人困惑,其实是受科学主义方法论影响下的“简约原则”的束缚所致。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助动词和副词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由于各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必须”词类归属的分歧。本文从“必须”一词同“得”、“要”、“应该”等助动词进行类比分析来看,“必须“应归属助动词。  相似文献   

19.
"such"在英语中的词类范畴属性问题给语法分析提出了挑战。本文根据ICE-GB真实语料库的相关观点,认为传统语法将其两分为限定词和代词的做法有失公允。基于词类的分布特点来看,"such"应该划为形容词,属于一种边缘形容词成员。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机制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时间是殷代后期,其产生的最根本机制是“名+数+量”这一。格式。个体量词产生的动因有认知、语言范畴化和韵律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