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一泉  梁秋莉 《考试周刊》2009,(20):232-232
王士性,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宦游”几近全国,晚年著有《广志绎》。面对明代万历年间日渐猖獗的倭患,依据山东自身地理和经济形势,王士性提出在胶州设置备倭府,以巩固山东的海防,抵御倭寇的劫掠。  相似文献   

2.
明代学者王士性,通过对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又认真对比了全国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劣势。重点分析了明代广东社会状况,指出广东有华南地区中心、全国海外贸易中心、丰富物产资源以及广东人善于经商等优势。历史上,是王士性最早预言:广东必定后来居上,成为全国最先进、最发达地区。明清两代的一批著名学者,也接受了王士性对广东社会状况分析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都需要对“士”及“士人”的精神特质有相对清晰的了解,如此,才能挖掘出“士”给予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把握“士”之精神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字发展到隶楷阶段,许多不同的偏旁都混同为一种了,如“肉”与“月”、“奚”与“又”、左右“阝”等。偏旁“王”也一样,有时并非“王”字的本意。因此在识宁教育中,根据这些字形的古文字形体来理解文字意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X士”集释     
“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①古代指未婚的男子:②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③士人;④军人;⑤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⑥指某些技术人员;⑦对人的美称;⑧姓。古往今来,“X士”的队伍不断扩大,现集释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6.
浅论王士性的旅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性的旅游观主要由旅游广游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三者构成。旅游广游观是其旅游观的思想基础;旅游智育观是其旅游观的核心;旅游美育观是其旅游观的升华,三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了王士性独特的旅游观。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不,我们班又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她可是很有“风范”的哦!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三不朽"思想为古代士人树立了人生目标,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人物,同样受到深刻的影响。纵观其诗歌的创作,"三不朽"的影响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
文华容 《双语学习》2007,(5M):35-3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房地产飞速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周边的设计,尤其是室内设计。随着人们对室内绿化的重视,室内绿化观念的上升,更多的室内绿色植物、绿色建材被引入,以求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健康生活。然而,所谓的绿色建材并非就是人们理想中的健康的建材,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带给人们健康的室内设计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与徐霞客同时代的一位杰出地理学家 ,王士性曾宦于云南 ,在集其地理学思想之大成的《广志绎》中对滇云史地的考究最详。但学界对王士性在滇的情况研究甚少 ,本文透过王士性对滇云史地的考究 ,试图勾勒出王士性在滇的行迹 ,并得出三个结论 :1、王士性关于云南史地的记载和考究是可信的 ,为明代中后期云南社会生活和地理事象的研究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2、王士性与云南是王士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更全面地评价王士性对地理学的贡献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3、王士性是历史文化名人 ,王士性与云南研究有助于云南的文化旅游开发和文化大省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龙场悟道”是一个重要的转机,而处于下锦衣狱、谪龙场驿的忧患中,王阳明曾精心研读《周易》,并有不少抒论之作。本文对此展开论析,以探明王阳明“龙场悟道”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要理解<原道>中"道"的含义,应该在细读文本的同时结合刘勰所接受的文化影响、身世遭际与人生追求、六朝文化的融合性特征与文化失范的态势等作综合性的求解.把"道"说成是自然之道或儒家之道、佛家之道等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尚未触及刘勰论道用心的根本.刘勰意在给他所处的时代建立一套文化规范,重建一种文化秩序,意在证明"自然之道"、天命神道、儒家政治教化之道原本是一回事.天道、神道、人道,都不过是总摄万有的道的具体化或多种形式的变体,它们都是宇宙秩序的体现.在〈原道〉中,"道"被视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适性规范、范式、秩序.  相似文献   

14.
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悠”的本意是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究其本原应作“勿攸”。后来。在同音假借的作用下,“勿攸”改作“忽攸”或“勿悠”。最后,“忽攸”或“勿悠”在偏旁类化的作用下又改作现今通用的“忽悠”。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6.
东晋初,王导极力推动清谈之风,以之团结南方士族,安抚北方士族,进而巩固江东政权统治.他谈〈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和〈言尽意论〉,并非仅用于清谈场以自托风流,更重要的是以清谈的方式向南北士人宣传其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7.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道昆《太函集》中曾提到王世贞与汪道昆等人有“白榆之约”,同修“西园故事”。最后王世贞是否践约,这西园故事究竟是一个什么故事,已为谜团。考证相关文献史料,王世贞为赴约曾亲往歙县,西园故事是否与《金瓶梅》中所写的胡宗宪故事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的认识,体现着曾经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儒家学说中的道统是由圣人构成的承载和传续道的系统,其中寄托着儒家学者的价值理想,其本义是将儒家学者追求的真理和正义作为最高的是非标准置于君权之上.关于儒家道统说的认识涉及到对于中华远古史及古代文化传统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代散文重“追”表现出来的崇儒特征虽然具有复古倾向,但在根本上体现了作家济世的辅时及物精神,因此,散文无形中以是明道为准则,产生了视文章为“技艺”的社会风气。其实,散文的“道”与“技艺”不可分离。因道求艺与借艺明道都是散文本能的表现,求明道之文,归宿是道,艺同昌达道的方式或桥梁,不过散文并非以明道为唯一的使命,抒情,状景乃至游戏之文淡化了“道”而突出了散文“艺”的一面,促进了唐代散文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