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中的精英主义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一直锁定在人文知识分子世袭的偏见中;第二,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文本刻写着擦抹不去的西方文化理论的痕迹;第三,过度的审美主义倾向。在实证基础上进行学理分析是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正途。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然而,以审美主义为价值标准难以挖掘大众文化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诉求。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他认为每种艺术样式和审美价值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对待艺术的生存困境与对新艺术形式的评价应在承认客观现实前提下探究和思索,这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颇富启示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然而,以审美主义为价值标准难以挖掘大众文化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诉求.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他认为每种艺术样式和审美价值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对待艺术的生存困境与对新艺术形式的评价应在承认客观现实前提下探究和思索,这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颇富启示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要解决本体建构问题,需要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西方大众文化批评出现伊始就呈现出批判性的特点,其理论发展从本质主义过渡到非本质主义即从关注大众文化产生及其本质的阶段发展到多视野、跨边界解码化的实践性批评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审丑文化正在取代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具体说来,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古代士人审丑文化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平民审丑文化的影响;三、西方现代主义及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四、对传统审美中心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7.
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本体建构的乏力及学科建设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要解决本体建构问题,需要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文化诗学是从诗学与文化视角透视历史片段的共时性研究;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文学视角;文化批评是从文化视角对文学的批评研究。三个范式之间在关涉文化与文学方面有兼容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许多可区别之处的。然而国内学界对三个范式的应用有许多误读误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但不加辨析地搬用西方批评资源无疑是对当前中国本土语境的漠视进而造成批评的错位和残缺。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有效性思考分析,探讨大众文化批评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大众文化:批评现状、本质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众文化作为崭新的知识对象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新时期大众文化批语产在未对批语对象-“大众文化”进行准确定义、热衷复述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理论话语的情况下匆匆出场的,由此造成了大众文化批语的五大误区:迟到的批评、复述性批语、自言自语的批评、无主调的批评。为确立大众文化批评的科学精神,必须在清理、审视既有定义的前提下,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心理学、传播学、审美论、功能论、生产消费和内在构成等八个层面对大众文化的本质进行了多维透视和科学界定,进而对大众文化的特征、谱系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文化的合法化是流行文化被认同的过程,在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30年里,流行文化完成了其合法化。流行文化合法化的过程也是多种矛盾冲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文化领域日益走向世俗化,人们的文化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国开始步入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海岩小说为中国通俗小说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对青年心理有较准确的把握与表现,又适度加入时尚文化的诸多因素,由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通俗文化文本。他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与通俗文化的娱乐本性有机融合,较好地实现了通俗文化作品的社会职责与经济目的。海岩小说这一重要特质对我国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对我国的通俗文艺更好地实现社会教化功能都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发展,ACG文化在中国网民之间日益流行,随之而来的"行话"——ACG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富有想象的造词能力。这些词通过多种翻译手段借由网络来到中国,对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二十年来的大众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显著的通俗性和平民性。目前大众文化流行,却受到精英文化的阻击,出现了“合法性”危机,精英文化应该给大众文化更多的生存空间,精英文人应该给大众文化更多的宽容理解,在强调文化的多元格局下,希望更多的精英文人理直气壮地参加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来对抗外来势力对中国大众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张。  相似文献   

15.
汉英翻译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国门的重要途径。在汉英翻译领域中,影视作品翻译独具特色,如何将集中国传统文化、流行文化以及汉语之美于一身的当代影视作品译好,则是译员们的重任。文章以电视剧《甄媚传》为例,就影视翻译的特点、《甄嫘传》一剧的的语言特色、《甄媚传》的具体翻译策略及建议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传统节日中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旨趣和生活方式。在欧美节日日渐东来而我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天,复兴我国传统节日就和保护民族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戏说”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化热点,这些“戏说剧”以浓重的市井气息,油滑、搞笑的手法赢得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这些“戏说剧”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比较,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类似之处,都有戏谑历史的成分。但是,追本溯源,两揭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化语境下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的《故事新编》植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启蒙化语境,而“戏说剧”与全球语境下的后现代化思潮中的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工业产品和商品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文化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而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业化的逻辑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思维。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影视发展的进程来阐释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文化对影视审美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