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留学,但是,无论何时无论去哪个国家,我们都希望他们拥有中华民族的情操和内涵。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们成为具有自我文化素养的人,“国学经典”的阅读与学习,是一条比较便捷有效的路。将具有“和而不同”理念的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希望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学生们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先进文化的汲取者,多元文化的融合者,国家发展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2.
儿童《论语》学习中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论语》中的历史消极面和惰性。通过对《论语》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摒弃封建糟粕,弘扬合乎当代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儿童读《论语》不同于成人,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是儿童不具备的,所以儿童学习《论语》要具有儿童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趣味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邱大存 《文教资料》2011,(14):64-66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每一届都有一个班,除了学习必修科目之外,"中国人""外国人"等人文性课程也出现在学生们的课表上:《论语》《古文观止》等中国文学经典篇目在这个班试点、改编,成为《中华古诗文阅读》特色读本进入全校的语文课堂中;每届学生都有四次"游学"活动,走出校园,体验华夏文明……这个班就是人文实验班。在复旦附中,语文教育受到重视,但更注重的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特点。通过18年不断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典籍"四书"之一,是我们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将其设置为选修课来学习,不仅能在完成必修课零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也可借此培育学生的个人精神品格,使儒家思想中的精义在21世纪得以传承和延续。一、对《〈论语〉选读》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缘由虽然,《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文辞简略,浅显易懂,但由于与当今时代距离太远,对于那些平常对学习文言文相对比较排斥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相似文献   

6.
诵读经典是我校六年级开展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以论语学习为切人点,以我读《论语》,我记《论语》,我讲《论语》为主线,以达到人人参与,人人爱读、人人会背、人人能讲的活动效果.学生们在学论语、讲论语、背论语、悟论语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升华、净化.学生们在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更加会合作,敢表达,善感悟,乐交流,有效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周璇 《考试周刊》2011,(82):136-137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的三种境界做了简明的描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代表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其中,"乐之"是一种最高的境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渐深入,我们开始尝试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建构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中最为重要的原典性著作。核心思想基本围绕着"仁义"、"礼乐"、"中和"等展开,而"乐"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乐"字为线索,探讨在不同的篇章中"乐"字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乐感文化,并探讨分析整部论语中"乐"字涵义的三重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0.
陈峰 《辽宁教育》2011,(1):76-7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融合原有的《社会》课程中自然包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信息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背景下,笔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必须防止成为"容器"和成为"传声筒"、"扩音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无论教学理念如何变化,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分内之事,这是大家的共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具体要求。专家呼吁: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相似文献   

12.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科书是语文教和学的主要依托。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是教材编写的要求之一。教师依托教科书活用教材的意识应向学生渗透,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活学语文的能力逐步增强。《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求知的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应掌握教学策略,指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会学、乐学、活学语文。  相似文献   

14.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思想品德的教学实效性,教师要有"以情引趣"的艺术方法,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一、激趣导入教学,诱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相似文献   

16.
<正>《论语》在日本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畅销书的地位,出版社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在混乱的时代,向《论语》学习做人之道。"而销售最好的是儿童论语读物,据悉以办儿童论语私塾著称的东京明治书院出版的《儿童论语》,以销量超过20万册荣膺超级畅销书称号。购书的父母们表示,"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孔子的教育"。让孩子在高声朗读《论语》中陶冶情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中学教材经常选用《论语》中的篇章,对学生学习古文与传统思想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现在作些辨证工作,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康漫红 《教师》2011,(32):123-124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手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在北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被列为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之作。而整本书的《论语》阅读不同于之前的节选《论语》几段语录阅读,或者《论语》的选本阅读,或者是泛泛的儒家思想的学习。对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有三个最主要的挑战:一是《论语》的非系统性,二是整本书体量大,三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很难记住大量零散的知识点。这使得学生很难对《论语》所承载的思想有整体的了解。面对这些挑战,为了梳理《论语》内在的文化体系,更好地传承《论语》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20.
蔡忠兵 《教书育人》2011,(12):44-4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