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前体验的有效性,我尝试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课前体验的兴趣,保证了课前体验的效度。  相似文献   

2.
夏华  隋萍 《山东教育》2011,(11):46-4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学生只有在课前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获得初步的感悟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3.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中活动环节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课堂中活动多、活动乱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教师要做到: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活动秩序,巧用提示音乐,重视活动延续,让活动环节发挥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正>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是教育认知名言,说明了参与的重要。只有参与才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只有体验才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和领悟,只有感受和领悟了,才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明辨了是非,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此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想做事,先学会做人。上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在小学阶段就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品德与生  相似文献   

6.
罗纬经 《福建教育》2005,(8A):49-50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虽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强调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内容丰富,教育性、针对性、实践性都很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现以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活动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0.
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来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2.
《教师》2017,(16)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学目标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钻教材、研学生,精心备课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品德与社会》教材是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3.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1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  相似文献   

16.
17.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研究的兴起,观课议课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但在观课议课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明,活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如何把握《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满足学生认知生活、认知社会的需要。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教师在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榜样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寓教于乐,思行并举。  相似文献   

20.
学校的教育任务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而这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实践证明:课前调查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此,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已有的资源,引领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前调查体验中,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高课堂实效。本文笔者就品德课程中"如何应用课前调查,提高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