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一种经典模式.该模式强调工程教育应当关注实践,以科技为基础,以培养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为目标.本文探讨了在CDIO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及教学方法改变的意义。通过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本文认为在工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与转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也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工科类大学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力量,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工科类大学教师应是"卓越工程师"与"卓越大学教师"的结合体。工科类大学教师要具有卓越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真实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同时,教育管理者们在制定相关的入职资格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历、专业等因素,更需要重视"准工科类大学教师"们的内在能力与素养,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资格标准,为培养新时期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中国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培养一大批富有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有关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吸收借鉴国外工程师培养的成熟模式,而少有对我国工程师培养经验的历史借鉴.培养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长期的诉求,至少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对诸如“有为人才”“健全工程师”的探索.这段时期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许多思想和实践,诸如在培养目标设定、制度体系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即便在今日看来也有很多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挖掘这段历史积淀,将对现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消除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弊端,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论述了卓越工程师的品质特征,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培养环节把握,以及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等相关问题.指出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社会)三者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5.
世界在得益干科技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正面临不断增多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工程师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对企业工程师以及学校工程硕士的问卷调查,对中国工程师职业和工程教育的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改革设想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分析,并据此对全球化背景下合格工程师的培养以及工程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旨在帮助企业和大学提高应对国际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又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实施者,是融多种工作角色为一身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工作关切到学生的成人成才,关切到学生的将来发展,关切到祖国建设的人才质量.因此,要求辅导员工作一切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指导思想,真正做到“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角色定位就需要辅导员不停地转换身份,在角色的转换中体现辅导员工作的多重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7.
法国高等工程师教育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大学校的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严格的选拔制度、创新的培养体制、与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是其长期以来优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育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法国工程师教育面临一些调整和改革,然而其几大传统特色在世界高等工程师教育中仍突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其培养目标决定着对教师的要求.我国工程教育师资目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被比喻为红烛、春蚕、一桶水;而教师作为组织者、管理者被比喻为工程师、园丁、家长、警察、法官。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教师角色不得不与时俱进,重新转换,从原先的警察、法官转变成朋友、引导者,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主动。  相似文献   

10.
工程硕士教育: 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成功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我国著名工程科学家、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先生的见解和主张,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两种高级专门人才:一是工程师,二是技术科学家.技术科学家是少数的,大量的是工程师.我国目前设置和开展的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这是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