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学习学的观点,学习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动力指导.从学生的学习来看,学习动力是第一位的,学习方法是第二位的.尤其是高中生,已经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进入高中时各自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或模式,各自的整体基础和单科基础也已很不相同,老师要在总体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已很困难,故把重点放在学习动力指导方面,是应该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为主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劳动力素质较低,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当务之急.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在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在市民化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完成市民化,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信任、参与和规范的功能,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和服务;以城镇社区为依托,关心民生,精准服务;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动力型学困生约占学困生的57.8%,这充分说明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研究,对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学困生的心理作了分析,认为对动力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应采取以下对策: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肯定能行;分层次确定目标,让学生人人都能成功;实行多元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进行归因指导,让学生保持学习信心;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受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快速流向城市的影响,农村人口空心化已成为中国普遍事实且不可逆转趋势。借助线性回归方程、Eviews等方法,利用1990-2010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交通因素对农村人口空心化形成均有正向影响,而计划生育政策并不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有直接影响。因而,可以采取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增加政府直接补贴、以农业机械化增农业产值、以农业转型促农业现代化等措施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自身存在的障碍、政府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面临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市民、公共组织、社区等角度提出了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能够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多赢的局面.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农职院校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就四川省三所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模式进行了剖析,其成功做法主要有“学校+公司(园区)”或“学校+农户”模式、校县乡(镇)合作平台、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及“学院+协会+农户”模式等.通过对这些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讨农技推广的较优途径.  相似文献   

8.
谭金刚 《课外阅读》2011,(6):311-311
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否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从2002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开始,这些年国家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大,如增加农业补贴,取消农业税,将农民纳入医保、养老体系等,都让农民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但问题依旧存在,如何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的生态农业,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文献综述法的基础上结合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研究经过了初步摸索、快速发展、深化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内涵认识、影响因素、程度测评与实现路径四个主要研究主题。随着实践的发展与研究队伍的扩大,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的总体研究成果丰硕,方法多元化,研究价值融入了人文关怀,研究结论逐渐深入,但仍缺少跨学科、体系化、综合化及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在新时代城镇化的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将在实践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研究方法,探索信息化研究的创新点和城市性测评的生长点,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的理论研究体系,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奠基。  相似文献   

10.
杨子舟 《成人教育》2016,(10):38-41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进行了战略布局和改革设计,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着赋能偏失与增能不足等问题.职业教育对市民化具有决定性作用,表现在提供职业资格证书代表的技能教育、毕业证书代表的学历教育、市民取向的素养教育和发展取向的创业教育.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职业教育路径,包括推进职教招生制度改革,满足多元教育需求;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支撑人才成长空间;建立职教成本分担体制,拓宽投入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与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昌潍师专学报》1999,18(1):29-33,94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巳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尝试用政策性原因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作者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农村外推力和城镇非农产业内拉力的作用下完成的,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了阶段性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度下,产生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其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农化、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着诸如文化氛围不适、经济来源单一、公共服务难获取等问题。新时代终身学习理念的盛行,可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的养成,即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抓手。终身学习可以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推进我国市民化浪潮。通过探索和分析终身学习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积累、市民化的联系,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性基本理论,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零工经济应运而生。零工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兼具传统零工模式和“互联网+零工”的特征,具有增加就业的巨大潜力。农业转移人口是市场经济的“轻步兵”,是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是民生之本。面对零工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互联网平台和农业转移人口个人三方应共同努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权益,使未来的就业形势向稳、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大工程,研究结论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无论从个人、国家、社会还是从城市和农村来说,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降低市民化成本,提高市民化收益,为此,要建立合理的融资体系,构建成本分担机制,规划合理城市布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政策自身的三大特性——目的性与可行性、权威性与合法性、借鉴性与国际性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血肉。目的性与可行性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与时俱进的人才;权威性与合法性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得以以点带面,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借鉴性与国际性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得以与国际接轨,走上了一条具有现代性与时代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下各种制度的阻碍。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处置方式成为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揭示农业转移人口土地处置的现状,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反映"带地进城"的实践尝试,诠释"带地进城"的合理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毛汉硕 《成人教育》2014,34(12):47-49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帮助其增强进城谋生能力和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开展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章从为农业转移人口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满足农业转移人口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提供智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用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资源效能等方面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中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分为出于经济原因自发转移的农民工群体和政策性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这两部分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领域,需要具有相应的非农业的知识技能和工业的意识习惯,而成人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成人性质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是能在农业转移人口的转岗培训中大有作为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下大学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教育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繁杂的学业知识,更是要学会修炼自身的素养,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但是当下的大学教育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外在压力,这些压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项极大的挑战,能否正确地处理来自外界的压力,将其转化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发展。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是衡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主观意识,身份认同中必然包含着客观社会结构信息。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主要考察了城市内部社会分层及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的分层标准下都处于弱势地位。logit检验发现,除文化资源外,经济资源、民权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分配对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身份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弥合社会分层,消解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不利影响,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