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扶持农村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弱势群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等外在方面的原因。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弱势群体构造最后一道安全线。  相似文献   

2.
农村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期,农村弱势群体逐渐形成,其思维方式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思维原点的消极性、思维发展的激变性和思维内容的务实性。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其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注重建设长效机制,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思想问题纳入有序运行的轨道,从而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5.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人口中家庭残缺、残疾、智力障碍或者经济收入极端低下的特殊群体,可以说他们是弱势中的弱势。本文所探讨的弱势群体儿童暂且限于出身于弱势群体家庭,但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弱势群体儿童集中的学校一般地处偏僻农村,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十分落后。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地帮扶弱势群体儿童,必须改造农村弱势群体儿童集中的学校。  相似文献   

6.
农村弱势群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等外在方面的原因.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弱势群体构造最后一道安全线.  相似文献   

7.
深刻理解新时期农村弱势群体人力资本的涵义,充分认识农村弱势群体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农村弱势群体人力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教育与培训力度,形成多样化的文化提升与技能训练平台;创立农村弱势群体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机制,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本流动平台;构建农村弱势群体卫生保健与心理辅导机制,形成多类型的心理健康与卫生服务平台,大力提升农村弱势群体人力资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量重要资源。农村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数很大,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环境较差,并由此造成了普遍的“贫困化”心理。对我国的农村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须贯彻权责一致性、超前性、分层性、重复渐进性原则,并从人力资源环境、医疗卫生、教育、流动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我救助是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职业培训则是农村弱势群体实现自我救助的主要路径之一。农村弱势群体的致弱原因是多维的,然而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不强则是"致弱"的核心原因。农村弱势群体致弱的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自卑心理重、就业能力弱等方面。未能接受良好的职业培训则是影响农村弱势群体进行有效自我救助的现实原因。通过职业培训来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农村弱势群体更新观念,积极接受职业培训,同时要引导并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全方位构建面向农村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保障体系。最后,要分型和分层锁定相应的农村弱势群体,并开设相应的职业培训项目,以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使农村弱群体在融入社会中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成人教育有责任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素质,这样才能让农村弱势群体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中来,真正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人教育应该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农村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应该出台成人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有效开展;其次,开展成人学习活动,来大力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素质和能力;再次,拓展成人教育功能,不断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培养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破解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弱势人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关注留守老人,分析儿女远离给他们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亲情疏离、生活无助、文化贫乏、交往单调、心态悲观等方面,并主要从心理关爱的角度提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两方面的建议,并具体提出6点措施,以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常反抗"是斯科特用以研究农民反抗的社会学概念,是指处于弱者地位的一方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强势控制力所施加的持续性、隐秘性的不合作与抵制。在中国当下社会分层中,农村教师基本处于一种"体制内弱者"的地位,这是在与其他体制内人群进行比较基础上的相对的"弱者"。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就其本质而言,它依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由国家推行的教育变革,它体现和反映着国家的意志和权威。在农村教育实践中,由于价值、文化、利益、传统等多重因素,导致农村教师大多对新课程改革抱持不友好的态度并伴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弱者"地位,他们又不敢对体现国家权威性的课程改革进行公开的抵制,因此作为"弱者武器"的日常反抗行为普遍存在。具体而言,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主要有三种基本策略,即在认识上将课程改革"事件化";在话语权争夺上充当地方教育、家长的"代理人";在行动中"新瓶装旧酒"。  相似文献   

13.
西南边境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农村工作的顺利推进关键要靠农村基层组织,但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在衔接进程中却存在政治领导力不强、带头人执行力较弱、边民参与农村治理的后劲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制约着衔接效果。因此,此地区的基层组织要立足区域实际,加强组织队伍建设、配好领头雁、转变思想观念,以做好有效衔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4.
目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其关键因素之一则是农村的继续教育薄弱。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继续教育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立足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能力的农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农村干部队伍,普遍提高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我国应从突出农村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调整农村教育定位、引导农民接受继续教育、改革农村继续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加快发展农村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5.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妇女参入村民自治状况调查材料的分析,发现,农村妇女的参政热情和政治信任感是吸引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良好基础,但农村妇女的政治效能感差、权力意识淡薄。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有赖于村委会选举的逐步规范,同时还相当程度地取决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素质差且存在着心理贫困文化、公民意识薄弱、权利缺失和差别歧视等问题。从农村人力资本、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产权等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消除不合理的歧视制度,敦促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大批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亲情的关怀,在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十堰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解决十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释了“均衡发展”的概念,分析了造成农村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明确了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提出了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调整校网布局,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关爱弱势群体,让学生都能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校际之间各种资源共享,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家庭教育研究更是薄弱,研究农村家庭教育对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农村家庭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庭教育在农村中又事关"三农"问题,事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和家庭健全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建设新农村的高度,重新审视农村家庭教育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