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上期“新闻美学的种种表现》④表现手法美。新闻报道要讲求表现手法,通讯与消息相比,表现手法就更多了。如果说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通讯表现的主要手法的话,那么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拟人拟物等等修辞手法也经常被记者们使用。请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的暗喻美: 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茅。就在这时候,吴吉昌拉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传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提人物形象时,已不是人物的原始形象,而是记者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提炼、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这种形象与表象是具有本质差别的,它是概括人物本质特征的高级形式。人物形象从形式上看是感性的,但它是各种表象和有关的概念、观念、理论的有机结合。请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的一段” “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个时候,吴吉昌拄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转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这里表现出的是一位老汉坚强不屈、不懈追求的典型形象,尽管用了一个非常普通的表象——老汉在冰雹过后拄着拐棍站在村头。但它是包含整个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象,它是作者在把形象感觉与形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景不同于散文,它要求简洁、质朴。那么新闻写作应怎样描绘景物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二、景物描写要紧扣作品主题。新闻中的写景,无论渲染气氛,还是衬托人物的行动,都要从主题需要出发,确定取景的角度。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邓副委员长一行在京都等地游览》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垂樱迎着春风,落樱缤纷。邓副委员长称赞说:“抬头看樱花,低头看落花,樱花花开时是美的,花落时更美。”高桥所长说:“一般人只知道樱花开花时的美,而知道落花之美,才是真正了解日本的人。”这段描写把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再现了中日  相似文献   

4.
新闻一般是以叙述为主,但如果只是平平淡淡地叙述,通篇就会成为“一潭死水”,索然寡味。因此,善于写作新闻的记者总是不会忘记在写作始终画龙点睛地插一些描写性文字,或写景,或抒情,或募声,或绘色,使作品富有文采,别有情趣。 一篇新闻,当用场景描写而未用场景描写其效果截然不同,请看下面两组镜头: 镜头一:某农贸市场一角围了一群人,其间一蓬  相似文献   

5.
穆青同志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学会写视觉新闻”后,很多同志在写视觉新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新闻写作正在逐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突破沉重而死板的模式。绘画是以形象取悦于人的视觉见长的,为了能真正体现出新闻事实、新闻人物的形象的视觉感,我觉得新闻写作应学会用语言去“绘画”。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吴吉昌夜观棉苗的描写:“凁水河畔一片寂静鹿庀挛雅锼闹艿谋涑隽葙暮狻A轿涣嗨甑睦虾禾嶙怕淼啤⒛米帕?象忠于职守的哨兵,警惕地守护  相似文献   

6.
新闻中的写景,如同散文一样,其范围也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等。但是,新闻写景不同于散文,不可能大段大段地描写山水花草、日月星空,而力求简洁、质朴。那么新闻写作应怎样描绘景物呢? 一、景物描写要紧扣作品主题。新闻中的写景,无论渲染气氛,还是衬托人物的行动,都要从主题需要出发,确定取景的角度。这一点同文学创作并无两样,游离了主题的景物描写,写得再精彩也是败笔。反之,紧扣主题,随着情节的起伏变化,在适当处点染景色,将会使新闻叠彩生辉。二、景物描写要努力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刘  相似文献   

7.
在消息文体这座“百花园”里,新闻素描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枝奇葩!素描,是绘画术语。它主要是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的。在文学中,素描是指写人写物写景但不十分渲染的作品。那么,素描冠以新闻2字,就包含了以下的意思:它是消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是“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是一种关乎国计民生,与黎民百姓、千家万户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新闻类别,也可以视作是相对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类型.而电视媒体的语言相比纸质媒体又具有通俗性、直白性、浅表性等特点.那么如何让经济新闻所承载的重要而深入的新闻内容通过电视平台得到“深入浅出”地更有效地传播,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比拟与比喻一样也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修辞格,而且两者又常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地说,比拟修辞格实际上都包含“先喻”和“后拟”两个部分,不过只是在表达的时候将比喻的部分隐去了。比如: 吴吉昌像久困在笼中的鸟,一旦获得解放,他就要立即展翅高飞了。 (引自《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这句话是比喻与比拟的连用。句首为比喻,句末的“展翅高飞”为比拟中的拟物。如果我们将句中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作品是有风格的。这一结论在今天已无大的异议。例如,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以写人物通讯见长,善于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写新闻细节。在娓娓道来的焦裕禄、吴吉昌等故事中,以细节的生动、详尽震撼读者的心弦,展现出他笔法细腻,感情浓郁,主题深刻的风格来。著名报人赵超构,生前以“林放”笔名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新闻言论专栏,他写的小言论,随物赋形,寓意于事,雅俗共赏,其风格特征是浅显明快,挥洒自如,持论不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的消息报道独树一帜,耐人寻味,她的一系列会议新闻,在新闻情境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美,显示出导语奇特,结构洒脱,语言清丽的风格。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特写新议     
特写,又称视觉新闻,实际上是通讯的一种形式。由于它注重对场景、事件的描绘,画面生动,细节典型,现场感强,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所以人们借电影艺术中“特写”这个术语来称谓。特写的要素,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点: 一、要有对新闻事件某一阶段或片断的详细、生动的描写。如《小笼蒸包“出笼记”》(见《北京晚报》1990年1月8日1版“今晨特写”栏),介绍一种方便食品——速冻包子的制做过程。文中有这样一段简短而又生动、细致的描写:“……数十  相似文献   

12.
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强调写景,理由是:消息就是简洁明了地告诉受众发生的新闻事实,而写景容易造成新闻内容的繁琐冗长.  相似文献   

13.
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描写,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广阔的艺术境界。所谓消息的意境就是指消息在报道事实的同时所描述的客观景象与记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密切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化了的境界。 消息意境是一种“写境”,是因为消息意境有其独特的运作规律。 首先,消息的职责是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即便写景,也只能是实实在在的景,这与文学意境有着根本的区别。文学意境可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而消息的“境”必须是现实的,是记者亲眼见的  相似文献   

14.
景物描写,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少的,即使在新闻报道中也有它的位置。不论借景抒情还是缘情写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作者笔下,山光水色的渲染,或是鸟语花香的描绘,无不与事情的发生发展相关,无不与人物的心境思绪相联。所以,情景交融总被视为上乘。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体物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需要 不需要环境描写?目 前新闻学术界对这 个问题很少论及,不 少新闻写作教材对 此也只字不提。显 然,这与人们习惯上 将新闻作品称为“快 餐文化”有关。一些 人认为,环境描写是 文学创作的手段,不 是新闻写作的方法。 既然新闻作品是“快 餐文化”,就不必要 注重环境描写,只求 简单明了,将5个 “W”交待清楚就行 了。我觉得,这种认 识是片面的。 其实,新闻报道 并不拒绝环境描写, 中外许多好的新闻 作品都有环境描写。 试举《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的几段文字为例: 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  相似文献   

16.
凡搞几年新闻写作的人,也出过一些力作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哪就是时间一长易患“新闻疲劳症”,有股厌烦之感。因而让许多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当别人捕捉写到报纸上时,自己又拍大腿自嗟自怨:我也觉察到的,为什么没有动手呢! 这个问题(或叫毛病)我也犯过,深有体会,细究起来,克服它并不难,关键是要经常想想当年自己奋斗拚搏出土的“第一篇”见报稿有人称之为“处女作”,对治治新闻疲劳症有好处。记得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在我眼里满是新鲜事,正是山新水新人更新,走路碰到新闻,村头巷尾听到新闻,田里场上到处都有写不完的东西,说实在的前几年。在我笔下出了不少令自己满意的“村头新闻”,可近年来倒又感到没东西写了,  相似文献   

17.
新闻作品的景物描写,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必须适量。它既不能象大型文学作品那样可以暂时中断中心线索来一番纯景物“造型”,也不能象一般写景散文那样浓墨重彩地渲染。只能依据“服从主题需要”这个总原则,从严、从精把握景物描写的份量,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能喧宾夺主,以景害文。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历史、文学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悉心耙梳烟波浩渺的历史文献和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活灵活现着曾经的新闻和现在的历史,而借助传播,它们都有了长久的生命.历史的当代演绎新闻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观点:昨日的历史是其时之新闻,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日之历史.关于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学界共识度极高.1898年,谭嗣同在《湘报·后序下》中说:“新会梁氏,有君史民史之说,报纸即民史也.”①唐才常在《史学略论》中说:“泰西不立史馆,盖报馆即其史馆也……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②李大钊在《报与史》一文中认为:“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③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报纸与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新闻作品同小说一样,要打动人、吸引人,需要细节描写。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新闻只要把事实讲清楚就行了,描写是画蛇添足。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要想把新闻写得生动感人,避免枯燥、雷同和千人一面,适当地使用一些细节描写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过去一些优秀的作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魏巍写的通讯《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开头,就运用了诗一般的语言真实具体地描绘革命胜利后的朝鲜;再如1985年7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举行隆重仪式欢迎李先念主席访美。这类新闻一般很难写出新意,但合众国际社不是泛泛写一般的仪式消息,而是抓住仪式的特点:里根抱病欢迎李先念主席。新闻描写了里根病后的声音(“很嘶哑”)、脸色(“很苍白”、“失去了特有的红色”)、姿态(“乐队奏两国国歌时一直站着”)、发表讲话时(“打破了惯例”、“坐了下来”)、精神(“显然有点气力不支”)、活动(“宴会上活动受到节  相似文献   

20.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穆青的作品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同时也成就了他在新闻界泰斗级的地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