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2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前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生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  相似文献   

2.
据说,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原本有这么一句台词,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但在排演时,演员却把"是"字改成了"这"字。这一改,把婵娟对宋玉深恶痛绝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深得郭老的赞赏。这是"变"的绝好的例子,"变"了之后,情感出来了,而且态度出来了,当然艺术效果也出来了。由此,我联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变"。  相似文献   

3.
李弗不 《高中生》2011,(5):56-56
汉语的表意功能强大,有的句子只需改动一个字,表达的意境便会截然不同。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些例子。 原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屈原》) 改文: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演员改)  相似文献   

4.
为文脱水     
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写了两句最为得意的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还念念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念着这两句。以后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见了就说:“你这两句话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挺拔更好吗?”  相似文献   

5.
正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以丰赡的事例论述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对应关系,见解独到,说理透辟。然而文中对具体例句的分析,似有语焉不详、意犹未尽之处。笔者不揣谫陋,试再做分析,以就教于同仁。例一:"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原为"你是没有骨气文人!"是作者郭沫若听取一位演员的建议修改的,一字之易,效果迥异。后来,郭沫若又援例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  相似文献   

6.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写的两句最为得意的话。据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还念念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念着这两句。一天,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见了就说:“你这两句话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挺拔、更好吗?”从此就不闹鬼了,据说,鬼被说服了。这是一代文学巨匠、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一字之师”的故事。其中传诵最广的,是《唐诗纪事》中记载的和尚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的传说: 僧齐已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已拜伏,人以郑为一字师。在现代,也有不少“一字之师”的佳话。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就曾拜人为“一字之师”。事情是这样的:郭老的优秀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写婵娟怒斥宋玉时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一次演出,郭老在台下听了,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讲了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接下来又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相似文献   

9.
1959年3月11日,胡适读到大陆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看见大陆上所谓‘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共九页。真有点肉麻!其中最末一首即是‘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抄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讲了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接下来又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外国也曾有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然而其意义却迥然不同。1914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人们给流亡者送去饭食,大多数人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镇长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逃难者问:“先生,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说:“我没有什么活需要你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暗淡下来,说:“那我就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白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要等你吃过饭,我才给你派活儿。”“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表意功能强大,有的句子只需改动一个字,表达的意境便会截然不同。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些例子。原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屈原》)  相似文献   

12.
在乎     
“瞧瞧你,真是小肚鸡肠,那么在乎干嘛?看看我,我就不在乎。老班骂两句就骂两句,不要那么在乎!”他洋洋自得满不在乎地劝着我。“我多洒脱,成绩还不如你……真是不开窍!哎呀,这几题不是那上面的吗?谁让你不听我的,下次记住,‘听我劝,吃饱饭’!”他继续“开导”着我,看着我“执迷不悟”的样子,他摇摇头,洒脱地转身离去。  相似文献   

13.
语文的灵魂是人文理念,人文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义是生命意识。假如有一天语文远离了人文的内蕴——生命意识,那么语文将沦落为可怜可悲可叹的“婢女”。有谁愿意做“婢女”?于是乎,在语文沉湎于“皇帝的新装”的游行大典时,看客中发出了一个“天真的声音”:“朱自清重病在身,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人的‘救济粮’,很多人都说他有骨气,但是我却觉得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说不吃不喝,宁可饿死,可以换来别人一句‘有骨气’,就死得轻于鸿毛。‘生命第一’,是我们老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宁可饿死,也不吃眼前的粮食呢?”这是一位毫…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你对一个人说“悟空要杀我,这只是一个构思,还没有成为现实”,如果他能够流利地接下去:“不如等他杀了我,你再定他的罪不迟”,那么这个家伙多半是清华毕业。如果你还有疑问,还可以继续对台词:“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小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华安!”对台词的时候表情庄重而严肃,好像是特务碰头。  相似文献   

15.
华威先生     
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他觉得这种称呼不大好。“嗳,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阿威’。”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谈——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  相似文献   

16.
脏手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与智慧在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时候,爸爸问10岁的儿子:"你说,一休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因为他没有头发呀!""头发与智慧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妈妈头发长见识短吗?"绝对安静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保持绝对安静,静得连落一根针在地上你们都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全班静下来了,一个男生尖叫道:“扔针吧!”“果然”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7.
感动的3个字     
佚名 《良师》2010,(1):60-60
丽丽今天早上来上班时对我说:“你知道吗?我老公昨天对我说了3个字,让我感动得不行!” 我一听,就知道她要告诉我哪3个字了,就说:“不就是一句‘我爱你’吗?看把你感动的!” 谁知她一摇头,说:“老土了吧!昨天我过生日,老公拿给我一张银行卡,并对我说了3个字‘使劲刷’。”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一句“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许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崔莺莺重爱情、轻功名的表现。这点我不否定,她确实是这样一位女子,但是她却忽略了张珙的想法。你想,一个男人在岳父母家中没有地位,没有金钱,你叫他如何能生活得下去?虽然莺莺不在乎,但张珙在乎,莺莺的父母在乎,下人们会认为他是吃“软饭”的。还有一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俗话说,你既然认定了他,你就应该信任他,不应该怀疑他。在那个社会,虽然男人三妻四妾之事数不胜数,莺莺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但这种话…  相似文献   

19.
一位曾经采访过爱斯基摩人的作家,向人们讲述了他在那里的见闻:“永远不要问爱斯基摩人的年龄多大。如果问的话,他会对你说:‘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再追问,他们就会说‘不到一天大!’爱斯基摩人相信,晚上入睡时,他们就死了;第二天清晨醒来时,他们就又复活了,获得了新生。因此,没有一个爱斯基摩人能活过‘一天’!”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眼睛     
我是晚上9点以后才踏入这个广场的。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场面: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还是摩肩接踵……总算广场外围的过道边还可以停下来。大理石长凳上,一位戴墨镜的中年男子悠闲地坐在那儿。中年男子的脸一直望着远处。陡然,我听到他低低地念叨了一句什么。过了一会,他又自言自语了一声。这一回我可听清楚了,原来他在念着:“旱喷,线雕,休闲……”“莫名其妙,简直有点像接头暗号了!”一不小心,这句话从我嘴里溜了出来。嘿,他的耳朵还真灵,他一下子回过头来:“什么接头暗号?”“你的什么‘线雕’,什么‘旱喷’呀。”我调侃道。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