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道文化与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传统之间,有着明确的内在联系。研究道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相通性可为中国传统道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可挖掘中国传统道文化中适合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的文化,为东西方文化跨文化的交流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太极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文化是古老的也是优秀的,人文精神的开发与提倡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然而,研究太极拳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文章却是非常稀少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归纳法、对比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中"天人合一""、中正之道"、"和谐之道"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较深入地阐释了太极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中正之道"的人文精神和"和谐之道"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影响,特别是武术文化借鉴并吸收了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思想——“道论”,使武术不仅具有搏击的功能,更具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和教化的功能,成为练习者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可行手段,也成为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所吸收和借鉴的传统“道论”哲学,主要源于宋明理学对于“道”的理解和解释,其中“道”具有“道德”“道理”“方法”等3个层面的含义;而武术与“道论”相结合主要采取了“道器不二”和“比附与借用”2种实现途径。武术文化对于传统“道论”哲学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层面完成对武术文化的理论构建,也为自身在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寻找到存在与发展的“合道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器道的视角审视太极拳,分析太极拳的器道价值.认为:太极拳是植根于传统太极意象思维的器道并重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具有缘器悟道、缘器修技、器道养生的文化价值,这正是太极拳广为世人认同和传习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5.
武道之悟     
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交融与积淀,形成了今天特有的中华武术之道。在现代社会,武术文化、武术之道更多的是以小说、影视作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比如金庸和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金庸的小说大气恢弘,为我们展现的是武术文化中侠者为天下先的侠者之道。古龙小说中更多展现的是那  相似文献   

6.
冯开春  张玫 《武当》2013,(6):I0002-I0003
4月23至25日,武当道家养生文化与书画艺术研讨会在武当山成功举行。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陈敬国,民建中央副主席、原全国政协常委王少阶,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武当道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杨斌庆,湖北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导、武当道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健华,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武当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日本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倚重艺道形式、揉入禅宗智慧、注重道德教化、强调礼仪程式等特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重视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深挖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体育的文化品格;在具体操作上,既要挖掘中国古代的艺道精髓,又要借鉴日本艺道的运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该文立足于全民健身时代背景,力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视角锁定于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研究挖掘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切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契合国家民族的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并联系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弘扬的实际情况,使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文化与价值发挥最大化作用,并使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弓道在中国开展现状的访谈和调查,分析日本弓道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状况。日本弓道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存在信仰、价值观、语言鸿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物质层面的限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转变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多,日本弓道在中国的传播将会越来越顺利,这将促进中日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符合当今和谐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杨晓瑞 《武当》2005,(5):57-58
武当文化实际上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这一观点被今人普遍接受,而且我们也能够在武当山找到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载体。一、互补性融合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创造了先决条件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道教的建立与发展。因此,道教的产生与佛教传入的时间大致相同,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及文化群体。然而,自东汉末到隋唐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魏晋时期,社会尤其动荡,佛、道二教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由城市向山林转移。武当山地域广阔,奇峰幽谷榛莽蔽天,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儒、道、释三家对其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三家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内在思想、外在表现形式以及传承方式,使得中华武术超越了技击术的范畴,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载体。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学术,皆以儒、道并举。道学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太极文化的主体文化。道家主长生,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浑圆一气、藏道度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兵医五大传统文化支柱中,从主体上孕育、成就并引领了太极拳为哲学拳和文化拳的是道家的《老子》。  相似文献   

14.
魏晋养生考     
魏晋时期,道儒释初步合流,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源于道家的玄学代替当时的名教,成为主流文化.当时流行的养生文化种类繁杂,多带有明显的宗教意识;以自然为道,养心为上;方法多样,良莠不齐,对我国后来体育文化的构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海牙 《武当》2006,(4):37-38
本问答系由意大利吕威先生(中文名)所提出,共三十余条。吕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道家的养生,特别是仙道养生文化颇为喜好,故将自己对仙道方面的疑问整理出三十余条,请教于胡海牙老师。由于地域的区别、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虽针对仙道入门问题而设,但很多内容用纯粹道学的知识回答, 恐难以完全说得明白,故胡海牙老师随机而答,并不完全限定道学知识。今经老师胡海牙先生之同意,择其中有关于仙道方面的九条,单独提出来,供诸同道参考,以了解海外人士对中国仙道文化研究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着各家传统文化对该拳中的主体影响,也有太极拳对各家传统文化的主动借鉴。文章在论证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之后,重点分析了太极拳文化中"易"与"中和之道"、"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动静"与"刚柔"、"无极"与"合道"等儒道思想。最后对太极拳思想借鉴各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转型中应融入现代格斗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散手道这一先进的武学文化体系能够在高校顺利推广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武术散手道高校推广对策,目的是发挥武术散手道在高校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桂冠非张三丰莫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秒丰 《武当》2006,(6):27-30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所以人们崇拜张三丰,认张三丰为太极拳始祖,并非简单的迷信附会,乃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因三丰集儒、释、道于一身,乃道之大成者,所以,人们对张三丰的崇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崇拜。  相似文献   

19.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典型代表.少林武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研究认为,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与其它武术流派的独特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佛家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功应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华射艺的当代传承面临概念纷争、文化缺失、定位局限等困境。为深入挖掘中华射艺的文化价值,明确未来发展定位,以德国哲学家奥根·赫里格尔关于日本弓道的著作《学箭悟禅录》为经验借鉴,在文化碰撞中以“它山之石”反思中华射艺的传承与发展。认为:射之术在中国哲学“身心一统”认识论的影响下具有内外兼修的特点,其“无艺之艺”的炼心价值追求将射引入“道”的精神层面。术与道的兼容并重使得中华射艺成为人悟道的生活实践。“术道并进”的发展定位将使人们在中华射艺中发现价值理性,从而为中华传统体育超越工具理性的认知提供一种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