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近日读赵恒烈先生的《历史教育选集》,其中有一段对中学历史教师语言表达技能三境界的论述,很是精辟妥当。笔者觉得这三境界与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诚然,历史教学不同于翻译,但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亦可借鉴“译事三难”的要求,做到“信、达、雅”,讲究科学味、文学味和历史味,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信""达""雅"最早语出严复的著作《天演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即指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  相似文献   

3.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学古雅。近百年来,许多翻译工作者都将其作为翻译的标准。同时,对于“信、达、雅”的研究和探讨也一直延续至今。 从严复提出“译事三难”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段时期,“信、达、雅”都倍受赞赏。然而,自“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以后,它就开始遭到争议。从此,围绕着“信、达、雅”的论战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笔者初步统计,1898年至1992年散见于我国各种报刊、杂志、书籍  相似文献   

4.
张涛  夏威 《中学数学月刊》2020,(4):54-55,62
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提出了翻译作品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信、达、雅"不仅适用于评价翻译作品,也适用于评价数学试题.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谈"信、达、雅"在试题评价上的内涵.1信信者,真也."信"的试题要科学真实、准确严谨,这是命题者应该恪守的底线.  相似文献   

5.
纵观我国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上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本就翻译的第一个标准“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通过对《呼啸山庄》第十五章的翻译实践及对原主题、风格、形式及语言的分析.说明“信”即忠实,也就是译应在意义、风格和形式三个方面忠实于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啃书本”,而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于是,历史教师被学生戏称为“老古董”。历史教学成了“一潭死水”.据调查,回答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占85.1%,究问原因,竟然有75.9%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照本宣科,语言表达生硬。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水平。本文试对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严复的"信、达、雅"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9.
关于翻译之不易,严复早有论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于本文。”“信、达、雅”之“三难”就其内涵,实际上便是指理解与表达之难。有时翻译的错误在于没能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文,而有时虽理解了原文,表达起来却又容易出错,  相似文献   

10.
林桂平     
林桂平,男,1978年1月生。安徽天长人。2000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教育专业。现任教于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中学一级教师,历史教研组组长。自从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研究,以我国已故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先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的三个境界作为自身永恒的执著追求:第一境界是把  相似文献   

11.
戴少刚 《考试周刊》2011,(59):61-61
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信”“达”“雅”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作文教学中追求“信、达、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审题全面,立意深刻;选材真实丰富,构思有新意;语言表达通顺、有文采。  相似文献   

12.
Go For It九年级英语教材首次引入诗歌阅读。本文以Unit 7文本Mom Knows Best为例探究诗歌阅读教学。笔者以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为依据创设英语诗意翻译"五步法",即译前准备,激活话题——小组合作,直述其意——反复斟酌,诗化翻译——感受诗意,创新翻译——译后评价,共同进步。学生在诗意翻译"五步法"的指引下,进行思维的碰撞,寻找英语阅读中的诗意和情怀。  相似文献   

13.
正当人们对高效课堂研究得如火如荼之时,笔者却在不断反思我们历史课堂的底线(即历史课堂的最基本要求).细细品味我们身边的很多历史课不难发现,有相当多的课还达不到我们历史课堂的最低要求.守住历史课堂的"底线"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以为要守住历史课堂的"底线",必须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信、达、推”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5.
谈到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翻译话语。即便是在拥有完备的语言学体系的西方翻译思想的冲击下,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以其本体为出发点,通过对严复与"信、达、雅"、"信、达、雅"与中国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传统文论的关系以及前人的批判五个方面对"信、达、雅"做一个多方位的分析,试图来阐释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文字说明所配有的英文翻译.是向外展示本国文化的窗口,举足轻重.本文试图以"信、达、雅"为切入点来探讨其英译从而得出"信、达、雅"对博物馆文字说明英译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 自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天演论·译例言》,1901年)以来,已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段时期中,对于“信、达、雅”这一著名翻译原则,人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许多成就卓著的老翻译家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1931年,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二心集》)。1932年,林语堂提出翻译“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翻译论》)。傅雷先生把翻  相似文献   

18.
对严复倡导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的理解,尤其是"雅",学界理解较为分歧。文章从严复代表性译作《天演论》的吴汝纶序、自序和译例言分析入手,认为在翻译中,严复最关心的是在"信"的基础上达到"达",而翻译像《天演论》这等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不仅能达到"达",而且还能行远。既符合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又能表达精理微言者,非先秦诸子文体莫属。所以,严译三难中的"雅",其确指为先秦诸子文体,至为明确,学界不应概以"文雅"模糊掉他的本意。当然,以先秦诸子文体之雅言来翻译,针对的是有"精理微言"类的著作,而严复毕生所翻译的八部作品,均属此类,也是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19.
刘杰辉 《文教资料》2008,(30):60-61
翻译标准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自提出后,雄霸中国译界百年之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翻译标准的深入讨论,尤其是"雅"的讨论,以求使读者全面地理解"信、达、雅"和严复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翻译界多数学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可行的翻译方法,但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严复“信、达、雅”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从译和原的关系、译和读的关系、译艺术性三方面对直译和意译进行比较,不难得出结论:直译迷反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意译则符合“信、达、雅”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