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启维 《中国德育》2013,(10):50-51
抓德育——以传承虞舜文化为切入点诸城是"舜帝故里",舜是千古一圣,今古仰之。"其仁于天,其智如神",贤德彪炳青史。龙城中学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以传承虞舜文化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开辟出一条针对性强而又效果明显的德育工作新途径。虞舜文化的核心是"孝"。德育的目标在于人格的养成,孝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基础。"孝"蕴涵了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2.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3.
试论如何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当前,我们要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继承者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  相似文献   

5.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传统孝德虽然曾受到广泛的批判,但传统孝德仍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前,我们要通过德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华民族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弘扬孝文化加强孝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大力弘扬孝文化加强高职学生孝德教育,完善高职学生的人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中国人的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孝德对于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而孝德所具有的潜在的德育价值,更是值得我们去挖掘并且运用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传统孝德虽然曾受到广泛的批判,但传统孝德仍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前,我们要通过德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一、传统孝德的主要内涵孝德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后来,孔子及其所创…  相似文献   

10.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荆门市掇刀区双泉小学(以下简称“双泉小学”)在开展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代互动、与实践互动,赋予了孝德教育新的内涵,创新开展孝德教育。
  赋予孝德教育新的内涵。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历史的产物,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传统孝文化,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搬。在中小学开展孝德教育,应当汲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并进行适度的现代诠释,使它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百善孝为先。在大力倡导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品牌,理应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上虞乃孝子大舜、孝女曹娥的故乡,素有崇孝行孝的风气,孝德文化渊源流长。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孝德资源,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便成了一项非常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凝聚了民族智慧、德行与力量。孝德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忠义之贤。孝,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然而在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义的今日,随着多元意识形态冲击,我们的孝文化根基已发生了动摇。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秉承“中国特色的孝德”,重塑道德文明,弘扬孝顺美德。这就需要提升现代人的道德认知,通过具体史料的理性分析,对中华传统孝德进行诠释,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传统,发掘传统孝德的现代价值,从而彰显传统孝德的深刻内涵和巨大力量,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现代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7,(3):49-51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德的国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孝德思想对传统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青年人的各种观念尤其是婚恋观、家庭观以及亲情观、孝德观都发生了变化,影响到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有针对性加强对青年人尤其是农村广大青年孝德观教育,可以提升青年人的个体道德素养,促进农村青年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完善家庭养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家风;培养农村青年的爱家、爱乡和爱国之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著作《尔雅》也给孝下了定义:善事父母为孝。弘扬孝德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社会正能量,也是我们当前教育关注的热门话题。我校秉承“以孝载育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从自身优势出发,深挖孝德教育资源,围绕孝德文化内涵和“孝德文化素养”标准,大力弘扬孝德文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如享乐主义和社会价值观世俗化的现象。于是,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高职德育教育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德育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孝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结晶,中国的道德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孝德中。而现代的高职教育与时俱进,吸收了传统道德文化的高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社会价值导向发挥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以孝文化作为载体,构建高职德育教育新体系,逐渐成为各高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孝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精神上要尊敬父母,有助于营造融洽的气氛,建立和睦的家庭;提倡中国孝文化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新时期要发挥中国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澄清对传统孝文化的模糊认识,加强对青少年孝德教育,并对中国孝文化内容不断地加以提升和转换。  相似文献   

17.
王永强 《教书育人》2013,(18):57-59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孝德在当代逐渐消解,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学校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孝德教育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许多负面问题。挖掘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意蕴,重构充满孝与感恩意识的德育,在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着,下有"子"托着,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间相互依存、难离难弃的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说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孝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才能一代一代传承。关于孝,有说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经》里有孝,《弟子规》里有孝,《孝经》全篇皆是孝,虽然时代的车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上进行孝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应本着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孝德教育,使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孝德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在新的时代,孝的内容和作用也在与时俱进,把握孝文化的科学诉求,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传统孝文化向现代转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等院校,加强孝德教育,对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