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世纪学界于纳兰性德生平研究上 ,主要着眼于晚清有关纳兰传闻的排解 ,同时对纳兰年谱的编撰、有关纳兰生平中一些谜团的澄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对此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这个名字照亮了无数孤寂的心灵,可少有人了解纳兰内心的孤独。世人羡慕词人的才华,而才华背后的落寞却无人知晓。换句话说,是孤独成就了纳兰,也是孤独将纳兰带到了生命的绝境。人生太短暂,纳兰孤独地徘徊在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旋涡中,加上事业上的各种压力,最终让生命在第三十一年戛然而止,留给世人无限惋惜与怀念。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学者、词人,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时冷时热。近年来纳兰性德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评价了近年来一些研究专著,并着重从纳兰的思想、创作、爱情、婚姻子嗣、觇梭龙之行以及与《红楼梦》的关系诸方面,对历年来纳兰性德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饮水词》收录的近350首词作,属于婉约风格的约有300首。因此历来多数评家认为纳兰词的总体风格是清丽哀婉,应属婉约派。这个观点按历来词家分类的标准看,是有其根据的。但是知人论事要看全面,纳兰的占其词作总数十分之一强的豪放词,成就很高,也很具特色。这些词抒写了自己的壮志,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表现了纳兰对于现实政治的抱负,对于功名事业的雄心,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于友朋的深厚情谊。纳兰继承了我国七百年来的豪放词风,并为这个有影响有特色的流派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仅仅说纳兰是婉约派而极力推崇他的婉约词似乎不够全面,应开拓研究领域,认真研究纳兰的豪放词,认识他风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点,认识他艺术的造诣和成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纳兰。按历来词家的分类,苏轼是豪放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悼亡词试论宋培效卢氏18岁嫁给纳兰,21岁病逝。8年后,纳兰国“寒疾”也过早地离开人世。从纳兰的作品我们推知,他们的夫妻生活是幸福和美的,因而更显出3年夫妇生活的短暂和难得。纳兰对卢氏的美貌和多情深为感念,难以忘怀。妻子逝世后的8年时间里,纳...  相似文献   

6.
悼亡,古汉语中通常指丈夫悼念妻子。悼亡词,就是悼念亡妻的词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其妻王弗逝世十年后所作,这首词常被尊为悼亡的典范。纳兰的悼亡之作都写在其妻卢氏病逝到他自己逝世前的八年时间内。所以我们对悼亡词概念界定的依据,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其它。纳兰在致张见阳信第22札中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当指卢氏死后发丧埋葬事宜。纳兰对挚友道出了心里话,他的悼亡篇章正是他这种感情的形象化表现。他的悼亡词情真意笃,感人肺腑。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研究。本文拟将纳兰的悼亡词加以注释,旨在帮助青年同志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作品的内容,当  相似文献   

7.
纳兰成德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着重研究纳兰成德生平的论文,尚嫌不多.纳兰成德生平思想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未能澄清,影响对于纳兰成德的深入研究.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如纳兰成德的词风问题,有人认为他的爱妻卢氏逝世,是他词风转变的关键.以前有承平乌衣少年、樽前马上之概;悼亡以后,所为诗词,辄寄哀音.要证明这个论断是否正确,必须对纳兰诗词作个全面考察,哪些诗词是前期作品,哪些诗词是后期作品,然后才可看出其转变的轨迹.又如觇梭龙问题,梭龙即索伦,虽已大致论定,但纳兰是否有西域之行?有功于西方,究指何事?他的觇梭龙或奉使西域,对历史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对其本人的思想有何影响?还尚待论证.  相似文献   

8.
历来研究者对纳兰性德词中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多集中于月亮、风雨、灯等等,而纳兰词中的"酒"意象却无人论及。酒意象在纳兰性德词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酒"在纳兰词中呈现不同的情感内涵和美学意蕴。以"酒"这一意象为考察对象,分析纳兰词中的相思之酒、悼亡之酒、怀友之酒和伤怀之酒有利于我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整体风貌有更全面的把握,也能增进我们对纳兰情感性格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纳兰词之所以动人心弦,主要因为其词以情感内容的真切和艺术表现的哀婉取胜,展示人间的至性至情,体现了悲剧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哀怨伤感与真切自然是"纳兰词"的整体词风。本文将着重论证其词风的这种兼容性,并进一步分析其边塞词及咏物词所蕴含的哀愁意蕴。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一个具有生命悲剧感的满族词人。其词具有悲情诗学的典范意义。最能概括纳兰词风貌的应该是:悲情。纳兰悲情人格的形成,既是作者个体特有的思想和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反映,又是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孕育的结果,同时又深深地植根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从汉族传统文化对其人生的影响和规范来解读纳兰的悲情人格。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是清初一位颇有成就的满清贵族词人,他轻富贵,重情义,个性率真。王国维评论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的词作风格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被认为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接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于后人的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柳诒徵先生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大力提倡利用谱牒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本文利用《京江柳氏宗谱》考察柳诒徵成长的家族背景,主张“学行兼崇,不分汉、宋”的家学渊源,同时展示《京江柳氏宗谱》中丰富的家族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与顾梁汾的交往是其词扬名的催化剂,纳兰词以金缕曲为代表的中长调在感情上较其小令更打动人心;纳兰的情感世界简单凄美;其贵族的出身与哀感顽艳的词调形成鲜明反差有家族、情性、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纳兰是满族中笃好汉文学的较成功的学人,但还不致被提升到清初第一的位置;因其词本身的风格与缺陷和本人志趣的改变,纳兰日久未必能开宗立派;虽有传承关系,纳兰词在内容、风格及心理接受上与后主词仍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深受汉文化儒道思想影响,一生在“入世”与“出世”、“有为”与“不为”矛盾冲突中苦苦挣扎,其悲剧人生由其性格悲剧、爱情婚姻悲剧、朋友交游悲剧、仕途社会悲剧构筑。  相似文献   

15.
萧山任氏虽然在刘基的诗文中被提及过,但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据《萧山任氏家乘》记载,刘基于元末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时即与任氏交往,到洪武七年去世前不久还有联系。刘基与任氏的交往不仅时间长,且涉及刘基的多种经历。系统地梳理刘基与任氏的交往对进一步研究刘基的生平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遣归的原因,传统的解读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是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但还有其他原因,主要是门户不当被遣、婚后未育遭遣和婆媳性格偏执的矛盾等,这和人们当时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应秋三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15-20,26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刘应秋的生平事迹加以考证:一是考证其家世。主要考察刘应秋与安康刘姓文学世家的关系;二是考证其履历。主要根据刘应秋的诗作及其序文,对有关其生平的史料加以梳理,整理出他的生平履历;三是考证其交游范围。主要选取与刘应秋过往甚密者加以分析,突出这些人物对其生平及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因为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中有"以其姨母为妓于余"句,既往的研究都把马雷五之姨当成了柳宗元永州所纳之妾,兹从八方面予以否定。细读《戏题阶前芍药》、《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表现了柳宗元对家庭、婚姻的相思、恋爱与焦灼,提醒了他的同僚与朋友,引出当年冬建房、乔迁、纳妾的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9.
刘之常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领域知名的先行者。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开展民众教育,毕生致力于电化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进步。文章借助文献史料,阐述了刘之常先生积极开展以电化教育为中心的社会教育、知识普及以及为满足社会教育的需要而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说明电化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介词“共”的判定标准当从刘坚先生所说,考察佛典语料发现“共”的介词用法应始于三国时期;“自从”作为介词可以表示以现在的时间为起点的用法,结合佛典与中土文献发现,该用法东汉至宋元较多,明清用例较少,现代汉语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