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文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相似文献   

2.
叔庆 《八小时以外》2010,(11):32-32
《陌上桑》里的罗敷是清纯的,不仅体现了她的容貌,而且还有她的心境。"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已经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是人们争论的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她是邯郸秦氏女。《乐府诗集》卷28《陌上桑》下引《古今注》: “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诗思想内容最基本的特征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形式多为五言叙事诗。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陌上桑》正充分体现了汉乐府诗的这些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何平 《中学文科》2006,(4):78-78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在课堂教学中,它一直被误读,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宝贵、不畏权势,敢于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女性形象——秦罗敷”。而学生也津津有味地感受其美丽及机智。我觉得:我们不能囿有前人的结论,而应当结合历史知识、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下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图展示其本色:一个古人虚拟的美丽的童话。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体诗作了概括分类和解说,并且辨析了寓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保存较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们称赞《乐府民歌·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是汉乐府的一朵奇葩,不仅因为其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和感动人心的主题思想,而且更因为其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我们将《陌上桑》作为诗歌来进行赏析,其高妙的诗法同样会令人叫绝,其中“众宾拱主”的艺术表现手法最为突出。作者在《陌上桑》中是这样描写罗敷卓绝容貌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个体存在的必然归宿。汉乐府中充盈着对死亡的冥索与反思。人们面对死亡,分别采取了争竞人世、服食求仙、放情游乐的人生态度。它们的特点分别是战胜死亡焦虑,推迟死期和忘却死亡。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都是对人生真谛的思索和内在人格的追求,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与留恋。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采用侧面虚化描写的手法,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形象,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总。它不仅广泛地反映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与情感,而且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作为旧中国社会最底层、受苦最深的不幸者和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法制度下作牺牲品的妇女,其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汉乐府中的弃子诗(主要是东汉时期)为研究对象,从弃子生存状态、社会身份以及自身精神心理角度分析了他们悲惨人生的体现,并着重讨论了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从而吸取弃子人生悲剧的教训,体悟我们对待弱势群体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然而,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来考索,罗敷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  相似文献   

14.
汪泽 《宜宾学院学报》2015,(1):41-47,53
汉乐府民歌呈现出鲜明的死亡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直面死亡"层面包括在物质困境中的生存挣扎、战争摧残下的忧殇情怀和精神苦闷中的死亡反抗;"认知死亡"层面反映了对生命有限、祸福无常的恐惧无奈;"超越死亡"层面归纳出面对生命忧患求仙、行乐和进取三种态度。咏唱死亡反映出歌者思考生存境况、生命本质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黄老思想的产生、发展、兴盛集中于战国中期到两汉初二百多年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思想作为两汉官方思想虽然为儒家思想所替代,其影响却并未消失。特别是黄老思想在两汉之交和东汉末的再度复燃,更对两汉间人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点常常被人们忽视。汉乐府诗歌除却一些来自庙堂之外,均来自民间,因而它具有极大的思想包容性。如果仔细分析汉乐府诗歌的题材内容和美学艺术,就可发现黄老思想在其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王鑫 《华章》2011,(23)
汉乐府民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苦苦追求爱情或饱受征战相思之苦或任劳任怨或被男子抛弃或机智反抗权贵戏弄,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汉代人民的生活.汉乐府善于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时话与独白结合,综合运用铺陈排比,侧面烘托,对比描写并辅以动作和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形象.其多种多样的艺术塑造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诗的特点。歌者或是倾诉感慨时事的忧愤,或是抒发人生短暂的感叹,或是展现思念的悲苦、爱情的不幸,大都具有很浓郁的悲情色彩。通过对汉乐府诗歌的分析,探讨其悲情主题的表现及其风格特征,能够进一步探求其悲情主题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罗敷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文本中叙述了她的这样一个故事:年轻貌美的罗敷与五花太守在桑中陌上邂逅相遇,面对当权者的无礼调戏,罗敷利用自己的聪慧和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然而,围绕罗敷这一形象,《陌上桑》的传统主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罗敷形象身份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20.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汉乐府民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现存的汉乐府民歌虽然不多,但在一定数量的婚恋诗歌中仍展现了秦汉妇女在不同程度的束缚下的生活、情感、人格及思想变化.它内容的多样和丰富为后人研究秦汉时期的婚恋提供了依据和材料.本文就以此为依据,对秦汉时期妇女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心理的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