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文澜先生说:“如果没有平仄,就不会有唐以后的文学。”平仄即四声。古人这样描写汉语的四声:“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诗人杜甫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功夫,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对于使用平仄,诗人是十分慎重、异常考究的。在他的诗歌中,当时已经规范的平上去入四声韵部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胡适先生在提倡白话文的一次演讲会上,用“打油诗”发言说:“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子虽同属文言文组成部分,但其发展演变并不一样。为了便于学生接受,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教法。论词汇,今古差异点大于相同点。首先文言文里大多数是单音词,现代语里大多数是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多。如古人说“弈”,今人谓之“下棋。古人说“耳”,今人谓之“耳朵”。其次词  相似文献   

4.
自省     
《新作文》2006,(4)
古人多以“三”为大,大在何处?大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更重要的则是大在“三省吾身”的谦恭和谨慎,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到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5.
自省     
古人多以“三”为大,大在何处?大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更重要的则是大在“三省吾身”的谦恭和谨慎,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到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6.
大诗人杜甫在评价古人与当时大家时,惓惓再三地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这话极明分寸,月旦之法如泾渭:厚爱他们的清丽诗句,以此为鉴照,创造出新品。 谓何言哉?真知灼见也。正如清初金昌文《叙第四才子书》分析的:“大抵少陵胸中具有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昧,”对于“五经论孟左国庄屈史汉”及魏晋文章。“非但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然而,与杜甫同时的一些无知狂妄之辈,对于前人的文华艺果,视之如枯茎败叶,不屑目视眉扫。以古鉴今,历史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八十年代的今天,也有此等浅薄狂悖之人,一棒打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英,认为中国诗歌已经到了“绝路”,不借西天活水,非由他们这“崛起的一代”来挽救颓局,万万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2)
湖北作文:《自省》古人多以“三”为大,大在何处?大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更重要的则是大在“三省吾身”的谦恭和谨慎,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到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解析:  相似文献   

8.
纵观我们民族的历史,古人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宋代《教子语》开头就有这样的话:“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老学究语》中也指出:“不怕饥寒,怕无家教:惟有教儿,最关重要。”虽然古人没有也不可能像今人那样,把家庭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未来、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至少他们把教子——家庭教育摆到人生“至要”的位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古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德育。《老学究语》中说:“教以不正,何以为教?”所谓“正”,就是正道。这句话是说:不用正道来教育子女,还能用什么来教育子女呢?春秋时的卫国大夫石  相似文献   

9.
阅读古今书报文章,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一些词;突然、骤然、哗然、凛然、潸然、岸然,全然、断然、飘飘然、悻悻然……特别在描写生动的文章里,这类词就出现的更多一些,古人为这类词作注时,总是说:“A然……貌也。”今人则常释为;“A然……的样子。”  相似文献   

10.
古人曰:“严师出高徒。”今人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抓不管要变坏。”这些说法似乎已经成了普遍认可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叠字亦即重言词,它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诗词中有特殊的妙用,这一点古人早已注意到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郭绍虞说:“胡应麟《诗薮》谓‘未必古人用意为之’,参屈宋知古人是有意为之。但何以连用叠  相似文献   

12.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近代文学家巴金也曾说过,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我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无论是古人遗训还是今人名言都在告诉我们,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那么,读什么,怎样有效地阅读就成了我们阅读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唐人诗文中的“清词丽句”,既是一个审美概念,又属于诗学的范畴。将“清词丽句”作为“一种艺术特征,一种审美境界,一种诗歌风格”进行认识,是“诗圣”杜甫在对孟浩然于“清”、“丽”之诗不断地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理性总结。其后,创作具有“清词丽句”类审美特色的诗歌,即在中晚唐诗坛上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形成了“清”与“丽”之两途:以刘长卿等为代表的大历诗人主“清”,因“浅切”而著称的元白诗派尚“丽”。至晚唐末期,有“诗谶”之称的韦庄,不仅以毕生精力进行着“清词丽句”类诗歌的创作,对他人的“清词丽句”之作予以高度评价,而且还以“清词丽句”为惟一的选诗标准,将唐代“才子一百五十人”的“名诗三百首”,编成了《又玄集》一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正>"五四"新文化时期的胡适先生在提倡白话文的一次演讲会上,用"打油诗"发言说:"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你看胡适先生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将文言白话对照,介绍古今文字知识,你说幽默不幽默呢?  相似文献   

15.
背诵与阅读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溜”,这话确也有它的道理。要提高习作能力,语言积累不可忽视,而背诵又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那么究竟背什么?怎样背?用什么时间去背?背诵以积累语言为目的,它的选材,首先考虑的是词汇的丰富、优美和使用率高。“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不论古今中外的作品,只要词汇丰富优美,使用率高都可以选来作背诵内容。不必是全篇,精采的段落也可,甚至警句也行。诗词句句凝炼,且押韵和谐,节奏优美,背起来给人以充实、愉悦的感觉,尤其一些受国主义的诗篇,更有荡气回肠之功,该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陈子昂先贤跟中国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所苦苦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价值目标。时至今日,我们重新研究陈子昂的“三不朽”问题,仍可以借鉴古人,激励今人。笔者仅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无论是深度抑或是广度均有较大进展.但就实际情况而论,也存在着值得人们注意的一些不良倾向,给予澄清是有必要的.1、强迫古人变今人.这种倾向是把只有现代人才能做到的事,硬是强加给古人,强迫古人变成今人,将古人无原则地加以拔高.我们知道,旧式的农民战争的领袖,不论他们在斗争中如何坚强,也不可能对旧制度,对敌对阶级有着自觉的阶级仇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还不可能意识到他们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从而也就不可能从思想上与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他们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由于时代的不同,绝不能与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中牺牲的先烈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与阶级觉悟相提并论.旧时代反抗压迫的英雄好汉们,在绑赴刑场时,往往会高喊:“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这又怎么能同现时代革命先烈慷慨就义时,昂首吟唱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同日而语哩.有人硬是要把洪秀全这个古人,剥去封建时代的外衣,用现代的油彩把他装扮成现时的革命领袖,是“正确路线的代表”.洪秀全明明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教徒,却把他说成是“无神论者”;明明他占有八十八个老婆,却把他说成是“男女平等的倡导者”,这岂不是历  相似文献   

18.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选入五年制“小语”第九册里)其中“死后元知万事空”中“元”字,教参书上注释说:“同‘原’,本来的意思。”这是对的。但若照今人注释古人诗文的习惯来看,往往会使人误认为陆游写了白字或者将它视“原”的通假字。其实,我们今天表达“本来”、“开初”等意思的“原”字,古人是多写作“元”,“元”、“原”是古今字关系。不妨举几个例子: 1.惠公元妃(即元配)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左传》)  相似文献   

19.
古人的走路,跟现代人有些不同。今人无法看到古人走路的样子,但我们可以从古籍记载中捕捉一些信息,推想古人是怎么走路的。  相似文献   

20.
现在所说的古诗其实不一定都是诗,撇开那些“史”的性质的史诗不谈,即就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明人冯惟纳的《诗纪》、今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边也十分庞杂。古人所说的诗,如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实际专指《诗经》,不包括别的诗。知道古人的诗与今人的诗概念不同,对研究文学起源很重要。现代人诗的观念中,说诗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其实包括了许多不是诗的成分,这就造成了慨念的混乱。现代人往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