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石对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以下称《七十年》)近乎粗暴乃至有辱周海婴人格之嫌的“质疑批评”在学界引起强烈的不满。对此,已经有多人撰文提出批评,此风波本已渐趋平息。但笔者近来又读到秋石《&;lt;爱护鲁迅是我们共同的道义&;gt;一文写作发表的前前后后》和陈香《&;lt;秋石撰文质疑周海婴写书风波又起&;gt;一文写作、发表的前后》两文才明白,原来秋石是认为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以下称《七十年》),2001年9月由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不久,即在读书界引起轩然大波。先是上海的水渭亭因署名问题发难周海婴,此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紧接着因《七十年》中的两处内容引起争论。一是鲁迅的死因,秋石先生对书中说鲁迅的死可能是日本医生须藤谋害的说法提出质疑。现在,这场风波基本平息了。不过,看这风波的前前后后,总觉得还可以领悟到些许有用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以下称《七十年》),2001年9月由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不久,即在读书界引起轩然大波。先是上海的水渭亭因署名问题发难周海婴,此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紧接着因《七十年》中的两处内容引起争论。一是鲁迅的死因,秋石先生对书中说鲁迅的死可能是日本医生须藤谋害的说法提出质疑。现在,这场风波基本平息了。不过,看这风波的前前后后,总觉得还可以领悟到些许有用的东西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后两个问题都是过往事实的澄清问题,而我们现在涉及的质疑者(包括周海婴这位叙述者)都不是历史过程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4.
说明《谢沈〈后汉书〉序》、《虞预〈晋书〉序》和《〈寰宇贞右图〉序》选自我们负责注释的新编鲁迅著作《辑录古籍序跋集》,这是鲁迅为他亲手辑录、校勘的三种古籍而写的序文,从未发表过。现据手稿,注释时标点是我们试加的。  相似文献   

5.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九岁时,有一次母亲带他去参加某个妇女界抗日座谈会,一向对他关怀有加的阿姨们突然变得很冷淡,他不以为意,只是玩儿自己的。这时,看到一旁桌子上醒目地放着几张角票,他也未加理睬。直到解放后,其中一位阿姨才告诉他,这是她们共同策划的。  相似文献   

6.
读了《南开学报》1981年第4期上姚锡佩同志的《鲁迅作〈惜花四律〉质疑》一文后,获益良多。我们首先得感谢锡佩同志和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他们在《鲁迅年谱》第一卷中)提供了有关《惜花四律》的重要资料,作出了贡献。但我对姚文的结论是有不同意见的。姚文认为新版《鲁迅全集》不该收入此诗,因为“《惜花四律》并非鲁迅所作”,而是周作人所作。我认为这一结论是不正确,不全面的,值得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抄袭他人作品是一种不道德的违法的侵权行为。本刊收到读者来信,揭发了这种抄袭行为。如,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黄中海先生来信指出,本刊1997年第7期发表的《〈阿 Q 正传〉的龙虎斗》一文,主要内容、段落都是抄自他的《鲁迅与绍兴戏》一文中的有关内容(此文最早发表在《鲁迅研究资料》第12辑,后收入他著的《鲁迅笔下的绍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一九○三年第八期的《浙江潮》,迄今已七十六年,而其作意,近年来始引起注意。杨天石同志在《鲁迅<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一文中对此有所论述。王杏根同志曾撰文于《山东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六期,对杨文提出商榷。翌年,该刊第四期又发表杨天石同志的《读<鲁迅《中国地质略论》作意辨证>》一文,对王文表示异议。王杏根同志再写此文作答。本刊予以发表,以期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的《尼采与叔本华》等文,业已带有比较研究之性质,而鲁迅于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才是典型的比较文学论文。《摩》文中已涉及到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诸多比较文学领域。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贯穿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及许多杂文中,从而形成了鲁迅自己的比较文学思想体系。鲁迅以自己宏富精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起着开辟与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九岁时,有一次母亲带他去参加某个妇女界抗日座谈会,一向对他关怀有加的阿姨们突然变得很冷淡,他不以为意,只是玩儿自己的。这时,看到一旁桌子上醒目地放着几张角票,他也未加理睬。直到解放后,其中一位阿姨才告诉他,这是她们共同策划的。因为她们发现活动经费中少了几角钱,便想以此测验一下海婴。他听说后不寒而栗,想,要是当时糊里糊涂地拿了,那不仅证明了“鲁迅儿子是小偷”,也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6,(11):63-64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10月19日的《新京报》发表章回忆父亲时说: 鲁迅并不总是一副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我希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鲁迅、化的鲁迅。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论鲁迅》一文,选自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这是他在一九三七年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经历了四十五年后为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五周年才正式发表。这篇讲话的纪录稿,曾经编入一九三八年出版的阿英主编的《文献》、卷之二,编入解放区出版的纪念鲁迅专集(如《鲁迅论》、《鲁迅新论》、《鲁迅研究丛刊》第二辑),现在又编入《大学语言》课本,编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使用的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五册。学习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能使我们  相似文献   

13.
施一新同志的考据(见《中学语文》今年七月号《“豆腐西施”源于〈何典〉》),有一个不能算小的疏忽:《故乡》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见《鲁迅全集》第一卷《呐喊》注释);就是课本原文后面,也明白印着作者自注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一年一月”。可是,如同施文所说,鲁迅却是在一九二六年刘半农先生校勘再版《何典》请他作序的时候,方才读到这本书的;这以前两三年,他仅仅在《申报馆书目续集》上偶然看到过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论鲁迅》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当时陕北公学学员汪大漠同志的记录稿,最初发表在1938年3月出版的由胡风主编的《七月》刊物上(参阅《人民日报》1981年8月19日唐天然《〈毛泽东论鲁迅〉发表经过》和《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2日胡风《一点回忆》两文)。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人民日报》于1981年9月22日,重新发表了这篇重要讲话,它与原来发表的记录稿略有不同。毛泽东同志当时所以要发表这篇重要演说,其  相似文献   

15.
丁景唐同志两次来信,就本刊上期发表的《“左联”成立前后的柔石》一文作几处校正,兹刊登如下: 1、一九八○年十月七日来信照登:徐季子、赵帝江同志: 国庆节那天,我在刚出版的《革命文物》一九八○年第五期上看到唐天然同志《〈红旗日报〉关于鲁迅五十寿辰纪念会的报道》一文。这篇文章中全文转录了一九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红旗日报》上《左翼文艺作家鲁迅五十生寿纪念——表示愿为无产阶级文学而努力》。报道说:  相似文献   

16.
鲁迅著名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作于1927年12月,是批评梁实秋的;后者的《文学批评辨》一文宣传文学应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其说似是而非,理所当然地要遭到鲁迅的批评。应当注意的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辨》1926年10月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其时鲁迅正在厦门,未必注意到这篇文章,事实上也未见他有什么反应。1927年秋鲁迅到达上  相似文献   

17.
战友武世珍同志最近寄赠给我一册本年度第四期《西北师院学报》,内有他《关于神话生成的时代问题》一文,是根据发表在1985年第四期《民间文学论坛》拙作《前万物有灵论时期的神话》一文有关神话起源的时代和活物论等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而予以申述的。我因身体欠佳,精力不济,本来不愿再在学术问题上多所争论,但感于世珍同志在学问研究上态度的严肃认真,附信又声称“恳请批评指教”,兼看了封底“本刊更名启事”所说,今后将“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如今有些刊物实际上难于作到的)等等,使我感到高兴,激发了我的心志,因而又鼓勇提起笔来,草此《〈探讨有益〉续篇》短文,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19.
《莽原》周刊鲁迅1925年4月创办于北京,1927年12月停刊。该刊富有朝气,发表了大量批评社会的文章。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一些小说、杂文曾发表于该刊。《雨丝》周刊1924年11月初在北京创办,鲁迅是主要的支持者和作者。他于1927年12月在上海接编后,增加了社会批评的内容,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年后,鲁迅  相似文献   

20.
书报之窗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对林语堂提倡不打落水狗的“费厄泼赖”精神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因此,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把当时的林语堂当作反动文人看待。对此,曹文彬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的《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谈到林语堂》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指出: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鲁迅对林语堂提倡的“费厄泼赖”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