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碑刻之多是与明清以来苏州的地位相应的.对碑刻的分类可以采用多重标准.从本质上来说碑刻是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的文书,它与其他文书一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和传递的需要而作的特殊的书面记载.文章从文书学的角度,以<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为样本,对之重新加以分类,并一窥苏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1500-1800)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色彩.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范围之内加以进一步认识,无疑会对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社会中,人类可以支配的资源总是稀缺的。人们在面对稀缺的资源而要求得生存与发展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有的民族是采用了兄弟分家的方式来应对资源的稀缺,而在侗族地区却是采取了家族组合方式来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是文化模塑的结果,也都是人们靠文化来排解生存困境的手段,以建构、维系与延续这样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试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社会建构吴永军南京师大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一定的课程知识转化为特定的表述形式,让学生理解并内化其中蕴含的信息,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教育心理学侧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教学论侧重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的运用,教育社会...  相似文献   

8.
价值表彰应以事实检讨为依据,明清鼎革之际的仕清诗人群虽在行止节操方面为后世非议,事实上乃是当时诗坛的主流并实际地成为清诗转捩之关键。《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研究》对京师仕清诗人群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都是以交往为目的而说话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社会的交往中应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谁也没有功夫去听那些此喋不休的长篇大论,冗词赘句。但是口语的表达同书面语言毕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喋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简练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书面文字中可以完全删除的多余的话,有时在口语表达时就不能不加以保留,这就是汉语口语中的“冗余现象”,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作具体的分析,毫无表达意义的重复罗嗦之语是应当尽量加以避免的,但  相似文献   

10.
"埠头"在明清时期是水运网络管理者的称谓,其保障货物流通的职能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者在探讨埠头时,都按明清律例中的《私充牙行埠头》条文将之定义为一种类似于牙行的中介业者,并未意识到埠头与牙行在商品流通中实际担任着不同角色,而且国家对两者的管理方式也存在区别。基于这个问题,本稿对埠头与牙行在水路流通中的职能展开讨论,对比国家在管理埠头与牙行时所采取的措施,由此重新审视了埠头这一职业。从结论来看,埠头的主要职能为管理船户与运输货物,这与买卖说合、征收商税为主职的牙行并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相似文献   

12.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特别是对寺院或僧侣———的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人保山,这些移民的进人,使汉文化在保山地区得以传播,直接促进了保山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文化的巨大发展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朱之瑜流亡日本期间所传授的学问,既不是程朱理学,也不是王阳明心学,而恰恰正是理学批判和社会现实批判的思想理论结晶--实学.朱之瑜的实学思想,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也就是对日本社会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底蕴,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临川傩舞文化的风貌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川傩舞的风貌与特点展示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驱傩的原始形态,临川傩的主题均保存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其二是融合明清社戏娱神乐人形态,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诸多傩面角色渗透了社祭的神人角色或本身就是社祭神人角色因素;其三是寓传统的科举进仕文化主题,即人文教育思想于热闹的气氛之中,显示出临川傩舞最为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十六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诞生,江南市镇普遍兴起。朱泾镇从一般乡村聚落发展为唐代的集市,明代之市镇,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确立了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此中除了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外,其健全而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适应了当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江南商品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朱泾镇依靠国家的力量和地方势力的积极参与,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辞赋是中国古典学的独有体。明清辞赋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的最后阶段。本系统描述了明清时期近六百年间辞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并通过对代表赋家与赋作的重点论析,藉以展示明清辞赋的思想价值、艺术特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地以人兴"的金山四巨镇之一的干巷镇具有特殊的发展条件,吸引着不同身份的人前来或隐居或经商。根据朱栋撰《干巷志》统计至少有43个姓氏杂居一起,他们通过建立起"婚姻圈"、"文化圈"和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互惠圈",编织了一个复杂而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对稳定和团结社会力量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以传统儒学为主流,"四民观念"、"等级尊卑"思想影响下,要想进入这一网络是相当艰难的,特别是对"四民"之末的社会新生力量--商人来说,更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act of religious engagement (religious background, religious service attendance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on adolescents’ civic and social valu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society were investigated as a possible mediator/moderator of religious engagement. A model based on Western literature was tested using a sample of over 2000 Hong Kong students. Secondary data were draw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09. Multi-level modelling was used to assess individual and school level effects on civic and social valu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ligious engagement exerted varied effects. Religious background showed small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civic and social values.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services indicated a small,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cial but not on civic values.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ither social or civic values. These variables exerted a small moderating effect on social and civic values through attitudes to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society. The latter exerted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civic values and a negative effect on social value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Western models depicting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engagement and citizenship values may not hold for Asian societies.  相似文献   

20.
The ethnographer’s embodied action during research is a complex of habit, belief,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positioning, and inten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at urban anthropologist Wacqaunt calls ‘carnal sociology’ and considers its implications for ethnographers of religious educational spaces. Contemporary ethnographers of education have renewed their interest in religious educational spaces—religious schools, houses of worship, public festivals. In conducting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education, ethnographers often cross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boundaries, engaging in form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beyond their own religious categories: we research in religious spaces and with religious communities different from our own commitments. Drawing on interactional data from a multi-year ethnography of an urban Catholic school and parish in Philadelphia (USA), I consider how my own embodied participation in the religious rituals of the school and parish led to a reflexivity on practice, and initiated institutional and youth-driven social positioning in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