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经.伐檀》是一首表现西周轮人生活,表达对轮人无限仰慕与崇敬之情的诗歌。诗中首述轮人的劳作,次写轮人的丰厚待遇,最后对轮人的劳作与社会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诗人的情感就渗透在这叙述和议论当中。诗歌只是对当时轮人生活实际情形的陈述和诗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并不存在所谓讽喻、寄托之类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2.
《伐檀》诗是《魏风》七篇中的第六篇,由魏地采集而来。据前人考证,魏地最早是在今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东起阳城,西至永济,南枕河,北涉汾的一片地方。黄河由晋、陕边界南流至此东折,成曲尺形。当时魏地的都会在今解州和芮城之间。西周初年,封同姓诸侯至魏。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灭耿、霍、魏,以魏地封毕万为大夫。有人认为《魏风》都是公元前661年以前的诗,是不可信的。就诗的作风和思想发展来看,朱熹((诗经集传》所说:“疑皆为晋而作”是可信的。《伐檀》诗就是春秋中末叶的  相似文献   

3.
《诗经·伐檀》的主题历来有争议,近有梅琼林先生提出了“尊老”说。新说虽有新义,但不能成立。首先,君子并非是指老人;作为当时的老人也并非不素食。看来,应以旧说为更合理。  相似文献   

4.
“胡取禾三百廛兮”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经·伐檀》中的句子。课本注解:[三百廛(chan)]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纟意)”,“三百(口禾)”“(口禾)”同“(禾口木)”,都是束的意思。我看了《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廛”、“亿”、“(口禾)”的注解,均与教材注释暗合。对这条传统的注释,我以为值得商榷。《实用大字典》在“廛”字条目中说:“一夫之居曰廛”。该条目还援引《周礼·遂人》,“夫一廛田百么”做为例证。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注释曰“古代一夫之田,  相似文献   

5.
二千年来,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章纷纷无定解。特别是《伐檀》一篇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对此诗的解释大多偏离了其真正的主题,而此诗的基本主题是劳动者歌谣,它是一首赞美心中情人的爱情诗。并不是如汉代治经者及后代学者所说的怨刺诗,也没有什么社会批判倾向,仍然是《诗经》基本主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奴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6.
《伐檀》作为诗经中一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风格倾向的诗歌作品,历来受到文学阐释者的极度重视。然而,对于这首著名诗篇的阐释二千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诗序》有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这段往解不得《伐檀》生成的风俗文化背景及其深层精神关连,而将其指认为一首劳动者诅咒剥削者的诗。这种理解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了二千多年,在近现代阶级观念盛行和文学社会学庸俗化的时代,《诗序》这段话就成了把《伐檀》界定为诅咒与反叛之诗的证词。很显然,这种阐释认定《伐檀》诗中…  相似文献   

7.
《诗经·伐檀》是一首敬老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栏且三篇论文皆观点全新:其一认为《伐檀》是敬老歌;其二否定《生民》“弃子说”;其三创《夸父逐日》“祭神说”。这些观点能否成立,还有待争鸣。欢迎讨论稿。  相似文献   

8.
《诗经·伐檀》本义争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伐檀》题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考察《伐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证诗歌作者的身份和创作意图;分析诗歌内容的逻辑关系,指出“尔”、“彼”是不同的人称,所指对象不同,“不素餐”释为不食素食并无确证。认为《伐檀》的作者当是农奴,创作的意图是抒发歌者的怒愤。否定了“敬老”说所持的文化背景理论依据和作品内容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百工兴起,社会依靠百工所提供的器物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百工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进行产品交换,来维持自己的生计。这首诗描述的对象是伐木的造车工,他们的职业是伐木造车,自然也就不会去种田,去打猎。但因他们有手艺,心灵手巧,用自己所造的车,就能  相似文献   

10.
《伐檀》主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传统篇目。关于它的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是:“《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高中第五册51页,人教社96年版)这种解释,代表了对该诗思想意义的一般性理解,如金启华《诗经全释》:“(《伐檀》)讽刺官吏的不劳而获,剥削自肥。”(江苏古籍出版社91年版237页)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篇(《伐檀》)重点实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上编第一册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版)总其渊源,所有这些解释,均源自汉毛亨《毛诗序》所  相似文献   

11.
《诗经·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但对它的主旨的研究却始终难成定论 ,近年来新的说法有情哥说、敬老歌说、激发劝戒说、勤劳致富说、劳动分工说等。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诗中“君子”、“不素餐”以及“尔”“彼”人称所指等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都超越了其内在构架 ,进入了阐释的多元化困限 ,是急于突破传统研究模式的表现 ,但在没有更充足的证据之前 ,旧说不能因其老套而妄加否定。  相似文献   

12.
确定<伐檀>题旨有三个环节开篇"河水清"的比兴意义;篇中"胡"字的用法;篇尾"彼君子"是否反语.三个环节彼此连贯,缺一不可,以构成 <伐檀>题旨赞美失位在野的君子清廉贤明,躬耕自食,教化地方.反刺在位者尸位素餐,无功受禄.  相似文献   

13.
《陈风》在《毛诗正义》里排在第十二位,收集有陈地民歌10篇,每首二、三、四章不等,多是四言句式,凡26章,歌词114句。陈国是妫(女艹两)的封地,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毛诗正义》和朱熹《诗集传》都释“宛丘”为中间低,四周为丘的地方,近似现代地理学上说的“小盆地”,想来风景是很美的。陈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建诸侯国,于陈湣公23年为楚所灭,前后凡五百年。《汉书·地理志》:“陈自胡公23世,为楚所灭。” 陈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连荆楚、北接齐鲁,是黄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诗经·陈风》里可以得知,陈地人民生活较为富庶,文化也比较发达。其文学风格既受到荆楚、吴越文化的影响,又受到齐鲁宋卫文化的影响;既有“阴柔”之美,又兼  相似文献   

14.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佐以相关史料,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 ,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 ,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 ,佐以相关史料 ,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 ,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 ,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伐檀》主旨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诗经》往往要关涉《伐檀》一诗的主旨,有时到了对该诗主旨的确立,甚至可以影响整部《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程度。笔者综观过往的《伐檀》主旨说,感到不满意,故重新加以讨论。 一、旧说综述 《伐檀》一诗主旨旧说,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曰刺与斥,二曰颂,尽管刺斥与颂的具体对象很有些差异。第一类:刺与斥。《诗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郑《笺》:“斥伐檀之人”。孔《疏》:  相似文献   

17.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18.
《魏风·伐檀》一诗,写了三种人:“坎坎伐檀”的伐木人,“不稼不穑”的“尔”,“不素餐”的“君子”。对前两者看法比较一致,对于“君子”到底指什么人,则争论较大。有的说指靠剥削生活的统治者,即诗中的“尔”;有的说是“有才德的”孔子一类贤者仁人。我则认为,它指伐木者比较恰当。 说“君子”是指诗中那个剥削者“尔”的,其主要根据大概是“君子”一词在古代多用于统治阶级。这是实际情况,但却又不能因此概尽一切。以《伐檀》所出的《诗经·国风》为例,里面提到“君子”的凡二十一首,至少有三分之二不是明显的指诸侯大夫、王公贵族。“雄雉于飞,上下其羽。展也君子,实劳我心。”(《雄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  相似文献   

19.
一首君子品行的赞歌--《魏风·伐檀》主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搜检了历代对<伐檀>主题的各种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条分缕析,从语音、语义、语法多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伐檀>的主题乃是"一首君子品行的赞歌"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1956年夏季,赵荫棠先生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期间,写成了《舆人之歌——魏风·伐檀》一文和《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所发表过的《〈秦风·蒹葭〉和〈黄鸟〉的对比》及其它两篇,合称《憩之四篇》.因种种原因,本文当时未得发表,也未在教学中使用.但该文对研究《伐檀》很有参考价值,所以便被一些学生抄录.时隔28年,原稿和许多手抄稿都散失了,只有王思茂先生所抄一份尚存.现在节选其第五部分(约五千字),采用原文小题为题目,交《兰州教育学院学报》予以发表,以供研究或教学《伐檀》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