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书滋味     
读书,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书也如人也,自有她的性格与感情.读一本好书,便如同和一个有个性的朋友交流.不管她是温良的还是激烈的,只要你走进她的世界,便会被她的气息所感染.  相似文献   

2.
读好书如交好朋友.交好朋友如饮醇醪。 我爱好读书,一天不读书,心里便空虚。养成好读习惯,缘于“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白幼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头晕,经常待在家里。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常往堂兄家跑。读小学四年级时,堂兄正在家里伏案复习。备战高考。我偶从堂兄枕头下发现了三本厚厚的书——《西游记》上中下三集。我翻开一看,竞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3.
张运群 《海南教育》2010,(6):128-128
读好书如交好朋友.交好朋友如饮醇醪。 我爱好读书,一天不读书,心里便空虚。养成好读习惯,缘于“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白幼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头晕,经常待在家里。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常往堂兄家跑。读小学四年级时,堂兄正在家里伏案复习。备战高考。我偶从堂兄枕头下发现了三本厚厚的书——《西游记》上中下三集。我翻开一看,竞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4.
大前天的下午单位上没有什么事情了,便一个人溜出来,步行至超限书社。好长时间没来,书架上还真添了不少“新”的旧书。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我翻到了一本丁东先生的小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精神的流浪》。书的印数不大,只6000册;但书店的架上却有五六本,书面崭新,仍是从没有人碰过的那种洁净的美态。对丁东先生,以前只是通过年长的一些读书朋友讲过;自己原先在书店也好像见过一些他主编策划的书籍,而对于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乃至他精神生活的成长,却是没有任何的感知。而我自己,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历史越来越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6.
我平生最喜爱读书,并不完全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即使作为一般的社会人,多读些书对自身成长也会大有裨益。在我的生活中,几乎一刻也离不开书,一刻不读书便觉得很茫然,所以常常手不释卷。在别人看来,他们也许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说我迂腐,把我说成是十足的书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受邀上某读书节目谈青少年文学,主持人问我,现在青少年喜欢读什么书?诚实说,我很害怕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我已经不再是青少年了。就算我现在仍是少年,也只能回答“我自己这位少年”喜欢什么样的书,不能代表全部青少年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的读书偏好,就跟喜欢吃的菜、穿的衣服一样,虽受季节或流行影响,却还是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不管是成人书或青少年小说,只要是好书,都可以看,这是我的看法。甚至我不觉得青少年只能阅读专门为他们创作的书。这个时候的青少年常常摆荡在梦想成人的思考和童稚幻想的逻辑之间,所以,不管是成人书或…  相似文献   

8.
感悟     
他,是一个“80后”的少年作家,有名,出过一些书。我,只不过是对于方块字有一些喜欢的高中生。两个不一样的人,拥有着两条不一样的生命轨迹。对于他,我并不是很了解,他到底出了几本书,书的名字是哪些,新概念作文得了多少奖,我确确实实不知道,而且我也没有兴趣搞明白。脑海中记忆着他的名字,只是很偶然地听别人聊起他,之后便了无下文。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很时尚的人,不太爱追逐于流行,只会循规蹈矩,拘泥于世俗的礼教,每天被尘事缠身,为着考试、分数这些而烦恼,庸庸碌碌地过着日子,却总会迷惘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暑假总是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大…  相似文献   

9.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认为,卞之林的《断章》,写的是“人生的悲哀在于装饰别人”。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断章》的观点是:装饰别人,也应该是快乐的。不管你承认与否,人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互相“装饰”的命运了。只是,这有什么不好吗?如果不好,我们为什么还活得如此开心呢?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是怎么教导的吗?“要好好和小朋友相处,要团结友爱!”这些话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在和别人相处时,要和善,要互相帮助。也就是是要尽心“装饰”别人,别人才会和你相处得好。比如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快乐,也是因为相互的“装饰”在起作用。如海边拾贝,云山观  相似文献   

11.
书是我们的朋友、老师。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每个人都离不开书,我也喜欢读书。我对书的认识是从陌生到了解,从不感兴趣到热爱读书。现在,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早在上幼儿园时,我就经常抱着一些卡通书看,那时,我就只认识那么几十个字,大多数字我都不认识,只是觉着那些彩色图案很好看,所以,喜欢卡通书,这可能也算是我读书生活的开始吧!随着一天天过去,我上学前班了,这时的我,已不像上幼儿园时那样无拘无束了,老师要求我,爸爸妈妈要求我,他们都要求我  相似文献   

12.
景爱 《科技文萃》2001,(9):42-43
首都高校学生开展“绿色书架”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青年学生必须有明确的环境意识,不管你是攻读什么学业,在什么学校读书,都应当如此。国内外的一些报刊,常常将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称作“新人类”、“新新人类”。所谓“新”、“新新”,我想不只是指年纪小,接受了父辈、祖辈所不曾学习到的最新科学知  相似文献   

13.
我很少为了什么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只有在自学考试难以坚持时才苟同这种观点。也不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的所谓的用功去读书。我最尴尬的是,每当我捧着一本书读得入神的时候,时不时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都会来一句:“这么认真?休息休息。”很多时候,我就报之以苦笑:休息?我这就在休息,读书使我的心灵最为安稳宁静,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我是因为喜欢书而去读书。  相似文献   

14.
<正>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  相似文献   

15.
多棱视点     
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不能代替的。在真爱 面前,任何说教和指点都是荒唐。所以,真正的读 书人将拒绝一切自以为是的“谆谆教导”。他们宁 肯像游牧民族那样,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漫游,碰 到什么是什么,逮住一本读一本。如果不喜欢,就 扔到一边,全然不管那些书是不是属于“必读”范  相似文献   

16.
也许是从小到大一直读了十几二十年的书,读得我这个人成了书呆子。学电子专业并得到硕士文凭的我,总是不善言辞,没有讲两句话就会辞不达意,使人没有兴趣听下去。老母亲总是叹息:“这孩子,读书读傻了。”我相貌平平,心中的自卑也是使我怕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因,所以也就难怪我不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可是我不能白受这么多年的教育却把自己浪费在家里,我不能让别人笑我除了读书以外再也没别的本事了。当我怀里揣了文凭来到深圳特区,既不认识谁又没有什么关系,只有直奔人才市场。可惜不管是现场招聘还是去一些公司面试,我遭遇的都是失…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之前,我终于出了一本自己的作品集,没有辜负“校园才子”的称号。在别人的羡慕和吹捧里,我作家般地得意和风光。待到找工作的时候,便不像别人那样慌,似乎只需要把自己的书往任何一家报社递交,便可稳稳当当地去工作了。我自信地去了省里一家最好的日报社,很张扬地直接去了老总的办公室。没等老总开口问,我便口若悬河地介绍自己,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集作为压轴戏,很骄傲地拿出来放在老总的面前。老总看了一眼包装精美的作品集,淡淡笑道:“读书阶段就能出书,不错。不过我现在有点忙,等我读完了再给你回复吧,你可以先去参加我们报社组织…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谈到书,便想起儿时对书是一种怎样的渴望了。那时除了课本,想要一本书真是不容易。村里一位高中生“怀胎”序曲有些书,一到暑假我便往她家跑,且跟前跟后地叫。她知道我的用心,扔给一本书。我也知道她的吝啬(从不许别人借走她的书),便一屁股坐在门槛上看个够,直到爸妈唤我回家,才眼巴巴地看着大姐把书收回。现在的孩子多幸福,书到处可借到、买到,但他们对书却没有足够的热情。我遗憾!他们缺失了什么?对,是一种读书的情结,是一种人文的精神。我一直深信,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9.
书趣     
记得有人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便越体会到精妙之处,就能从中品味读书的乐趣。读书之乐与打球、游泳不同,是一种“趣”。每当大家都睡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台灯下,书便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它絮絮叨叨地讲出许多新鲜事来,让你听得有滋有味,甚至能忘却自己,飘飘然飞进书中的那个世界,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或者与它娓娓而谈,有时也反驳几句,直到被它说服为止,然后它便成为我的朋友,我从中体会到读书给我带来的乐趣。有的书像风尘仆仆的流浪汉,有的像走南闯北的旅行家,肚子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和美丽诱人…  相似文献   

20.
<正>当阅读成为“悦读”时,读书的感受就会久久地回旋在脑海中,停留在心底,挥之不去。不管是与主人公同欢、同悲的幸福抑或痛苦,都会成为一种“悦读”的体验。暑期期间,我读了几本语文教研专业的关于新课标解读和作业设计方面的书,也读了一些平时难得看的“散书”,如麦家的《人生海海》、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以及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