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四不”叫一声好!沙金报载:经济日报一位记者赴温州采访,主人没有用专车接送,没有专人陪餐,没有宴请,也没有安排去歌舞厅、打保龄球,当然更没有请去“桑幸”一下,成了不接、不陪、不宴、不舞的“四不”接待方式。这位记者深受感动,誉此为“温州接待模式”。眼...  相似文献   

2.
巫敏 《新闻窗》2007,(4):65-66
一、新闻报道没有细节就失去底蕴和内涵 一篇新闻报道,尤其是一篇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除了要把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外,还要尽可能地把相关的资讯展示给读者。贵州日报老报人张善炬在《拜托,留住细节》一文中说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就是这个道理。但如何做到“笔下有细节”呢?笔者认为,这不是为了追求细节而去牵强附会地罗列一大堆材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不知是从哪年哪月兴起的,新闻记者每一到处,当地宣传部门往往派人全程“陪同采访”,有时党政领导人还亲自出马。据说,这样做一是为了“礼貌”,不“陪访”显得“不热情,不恭敬,招待不周”;二是为了“方便”采访,记者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没有当地人带路引荐,采访对象难找或不肯提供情况,语言不通时,“陪访人”还兼任翻译;三是为了向记者“学习”采访,提高报道业务。理由都是千真万确的,无可厚非。对记者来讲,有人“陪访”的确是“方便”得多。但是,那怕仅仅经历过一次这种“陪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它至少也有三个弊端:(一)采访对象一看父母官、顶头上司在场,便不敢畅所欲言,甚至言不由衷,说长不道短,报喜不亮丑;记者也就不能全面了解到真情实况,甚或被假象蒙骗。(二)形影不  相似文献   

4.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捕捉真实首先要靠记者的眼睛。所谓“眼见为实”。 然而,有时候亲眼所见得出的观感或结论,却并不真实。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两个故事 随同某电视剧组赴美国拍片的某报记者发回的一则报道,就是一例。那则报道写的是该记者第一次进美国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他说,演的是什么,他一概听不懂,只感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非常棒。再就是惊讶于电影院的观众非常少,满场不超过10人。这位记者于是乎感慨:“看来美国的电影业也很不景气。”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细节描写,总有人会联想到“繁文缛节”,许多人甚至以消息篇幅短、时效快为由,将细节描写拒之门外,直接导致了那些高度概括、单调乏味、缺乏可读性的新闻报道至今充斥版面,流于网页。事实上,细节描写并不需要多费笔墨,它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现细微末节,也可以用一个词去展示一目传神。比如:  相似文献   

7.
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有良好的口碑传播,将旧题材重新包装竟然也有良好的票房,称得上是个奇迹。传统电影行业也曾有过像传统媒体行业当今这样的整体经营滑坡,但在左冲右突中慢慢摆脱了困境,《智取威虎山》产生的传播效果,更使人看到电影行业的出路,当然也引发了传媒人对“内容为王”陷入困境之后如何突围的思考。《智取威虎山》上映时我本不太在意,这些年我极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后来听看了这部电影的亲友说,场景拍得很精彩、技术呈现很吸引人,于是我也买票去看了。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  相似文献   

8.
选用最能展示现场借景的细节 细节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也来自记者采访的现场。尤其在采写现场新闻、现场特写、目击记、访问记中,现场细节更为重要。写现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写现场活生生的细节。这就要摒弃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方法,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挖地三尺”,探索宝玉。要克服那种“只问过去事,不看现场情”的毛病,不仅口问、手记,还要善于用眼睛观察,用心去感受,以掌握具体、生动而又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再将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现场典型细节材料…  相似文献   

9.
文明地过日子美术馆里,“请勿触摸展品”的牌子下,伸手摸展品的参观者不断;音乐会上,听众的BP机叫声此伏彼起;在电影院看电影,一些看客嗑瓜子儿的声音伴随始终……商店里,售货员把找顾客的一把硬币“啪”的一声全拍在柜台上;公共汽车上,总有坐一站的乘客用百元...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06,(28):29-29
“七夕”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情人节。爱浪漫的你如何装饰自己的爱巢呢?本期,我们邀请龙发装饰FA专家工作室为你解析、展示一套充满喜庆氛围的别墅婚房设计,让你领略浪漫也是可以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细节间悄然流露的。  相似文献   

11.
说起记者下乡,有人编了个“顺口溜”:坐着小车下去转,下乡隔着玻璃看;到了公社吃顿饭,晚上回到电影院。  相似文献   

12.
洪岩 《记者摇篮》2006,(8):56-56
作为电视人,有时我们会发现,一部电视专题片无论是摄影构图还是解说配乐,都堪称精品。然而,片子看上去却不是很感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缺少细节。何谓细节?用文艺界的话说: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的细跑。所谓电视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电视细节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也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14.
代天骄 《传媒》2023,(10):26-28
今年3月16日,百度率先推出基于新一代大语言模型研发的生成式AI产品“文心一言”。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与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出席发布会并展示了“文心一言”在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五个使用场景中的综合能力。从现场展示看,“文心一言”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对人类意图的理解能力,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都逐渐接近人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某单位在食堂管理工作现场观摩会上,“独出心裁”地展示了耗时一周、花费上万元的“杰作”:精雕的“萝卜鱼”、细刻的“富贵鸡”、逼真的“面孔雀”……令人赏心悦目。这个单位的食堂连醋溜大白菜都做不好,搞出这些假名堂来实属不该。媒体实事求是地用图片展示了他们自鸣得意的“作品”,不过在图片说明中一语中的:“是做给同志们吃,还是做给领导看?!”寥寥一句话,将形式主义的丑恶嘴脸揭了个精光。  相似文献   

16.
喻晓 《大观周刊》2011,(18):144-144
五一节到了.我去一家酒店参加一个同学会,大家正喝得高兴之际。隔壁包间忽然“热闹”非凡。我也凑过去看看热闹,原来是服务生上菜不小心弄脏了一位客人的衣服。客人喝得半醉.满嘴冲着酒气对服务生:“哥们今天买的新衣服,一千多啊,你怎么赔偿我啊……”。服务生不断点头赔不是:“先生,对不起,我给你洗干净。要不我拿到洗衣店去洗……”。“哼,说得轻巧.我就要穿新衣服,你陪吗?要不,美女你陪哥们一天就可以免了。”服务生好像是个学生吓得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眼  相似文献   

17.
浅谈细节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细节,顾名思义,是细微或细小之节。或称之为作品的“血肉”,或称之为作品的“细胞”. 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论及现实主义的特点时,曾指出应具备“细节的真实”这一重要前提. 谈及细节,人们常提到高尔基,列·托尔斯泰看了他写的小说《二十六个与一个》,说:“你写的炉灶安放得不对。”切莫小看这一个细节,面包炉子砌错了,那二十六个人脊背冲着窗户,瞧不见警察带走那个小女孩,这篇小说也就失真,或不能成立了. 高尔基对此引以为耻,他说:“这些好象很细小的错误,却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们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精彩的细节,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谢湘 《新闻记者》2003,(3):27-31
2003年2月7日,是我48周岁的生日。这一天,我的心情阳光灿烂。我是属羊的,因为是我的本命年,70开外的父母特意从武汉赶到北京陪我过春节,其意是要为我“保驾护航”。虽然我也已是年近半百了,但是父母双亲依然健在对我而言,真是莫大的幸福!心情很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初二中午看电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8套一个电视谈话节目———敬业是一种素质,心中不由怦然一动。讨论者说,这样一个近乎格言的结论是从近几年的“金鸡奖”、“金鹰奖”、“百花奖”等各类电影评奖中中年获奖者居多的现象中得出的。无独有偶,就在…  相似文献   

19.
别摆臭架子     
架子者,没有平等待人的意识,总想把自己摆在别人之上之谓也。20世纪80年代,我在西北某县采访,县委书记邀我去看电影,到电影院门口,他嘴里含着一枝香烟,我向他指指门口的墙上写着“院内禁止吸烟,违者罚款一元”。他说:“没事。”含着那根烟进去了,直至抽完。这就是摆架子,别人侧  相似文献   

20.
人们说话不慎“走嘴”,影响从来不好。新闻报道是对广大群众说话的,引用材料要严谨,要分析,以免产生副作用。近见有篇通讯,反映的是有个县的县长和几位副县长,工作中如何受到上级的官僚主义、“文山会海”以及种种不正之风的严重困扰,苦不堪言。通讯为县长们诉苦,写得十分具体、生动,基本内容切中时弊。不过,其中有不少情节描述,未必恰当。譬如写到县长们接待上级来客,竟是恭敬得出奇,不仅要陪吃、陪喝、陪玩,还要陪吸烟、陪洗澡、陪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