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恨”是一组对称的反义词,但在语言的使用中,“爱”“恨”却是不对称的。从具体调查来看,“爱”“恨”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句法成分层面以及语义层面。基于此,在探究“爱”“恨”不对称表现的同时,阐释“爱”“恨”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反义词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多少恨》是张爱玲尝试通俗小说的作品,但主人公家茵的最后出走却“意外”地带来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格的提升与脱俗。文章欲以“多少恨”为线索,逐一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从《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到《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薇龙到《封锁》中的翠远再到《多少恨》中的家茵以及《十八春》中的曼桢这些同样有恨却又有着不同恨的女性心路历程的求索。  相似文献   

3.
对于班级管理中后进生转化,我不由想起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写一个“爱”字,而不是“恨”字。这句话对于班主任做好后进生转化大有裨益。通过本人多年班主任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长恨歌》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但对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文章紧紧围绕“恨”字,对诗的主旨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陈惠定 《现代语文》2002,(10):20-21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近代诗八首》中关于《登高》的“艰难苦恨繁霜鬓”分析理解,《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在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时,将“艰难”“苦恨”并列看待,在“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处  相似文献   

6.
李贺诗歌的情感特征是恨,恨人生不得意,推已及人,也恨天下不公平,为苍生鸣不平。对恨的解脱使李贺对时间特别敏感。恨使李贺的诗歌形式独特,李贺诗歌代表性的意象是“玉石”。  相似文献   

7.
“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审美情感之一,“恨”也被韩国人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中韩古典爱情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较多地体现了“怨”和“恨”的心理机制。对两国古典爱情中“怨”“恨”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现代读者了解故事人物心理,同时可进一步理解两种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倩 《语文知识》2008,(3):88-90
通过“怨”、“恨”、“悔”三词在《史记》、《汉书》中用例的具体考察和句法分析,试图证明“恨”不仅和“悔”具有同义关系,而且可以同“怨”构成同义词。进而可以看出,词义与其句法功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词义对其句法功能具有制约作用。并认为,词义考辨结合用法的分析和描写,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又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集。从这部散文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心中的"恨"。萧红的一生,充满动荡、漂泊、孤独、悲伤和苦恨。这个苦命的女子在饱经现实的摧残中,无所依托,只能从童年的回忆中取暖,借以对现实的抗拒。《呼兰河传》表面读来平静如水,其实蕴含了作者极为深重的苦恨。这些苦恨正说明了萧红在现实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惆怅。萧红《呼兰河传》的恨虽无声,却悠久绵长,震耳发聩。  相似文献   

10.
《老年教育》2011,(11):54-54
恨是心病的源头 有一位冠心病患者,一天要休克9次,坐着都不住地打哆嗦。 刘老对他说:“你这病容易好。不过,你得相信我的话。我就问你一句,你恨谁呀?”  相似文献   

11.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2.
王珏 《语文知识》2008,(1):64-67
文中主要讨论《诗经》中“以”字的这个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辨析“以”的动态性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并描述了“以”在句子结构和语义解释之间的映射关系及其语义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冰心和庐隐是“五四”文坛初期双双齐名的女作家。冰心描绘的是“爱”的哲学,庐隐抒发的是“恨”的世界,风格迥异。笔者例举文本的具体表现,从家庭环境、宗教信仰、艺术追求三方面探究成因,指出两位女作家呈现的不同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果园城记》是师陀对小城题材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收获。“果园城”是作者追寻旧梦而构建的寓言性小城,因此,整部作品集流淌着师陀对“果园城”的复杂情感一温柔的爱与沉郁的恨。这份深沉的情感在《果园城记》中由贯穿作品集始终的“时间”承载。在“时间”的流逝、映照中,作者引领我们看到了“果园城”的凝滞不前与“果园城人”的习以为常,也留下了一个寻梦者在爱与恨的边缘求索、反思“果园城”悲剧之根源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钟静 《现代语文》2009,(9):102-103
不少教师上课总结出余秋雨《道士塔》中主要情感是“恨”。引经据典分析“恨”,据说是忠实于文本的解读。根据多年上课经验,又翻阅了余秋雨作品集,笔者认为如果忠实于文本,《道士塔》情感最主要应该是“苦”。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他强调了在读书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有一次,笔者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一学生提出:“恨晨光之熹微”一句中“之”字的用法作何解释?我告诉他,“之”在这是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晨光熹微”这个主谓结构不能独立成句,降格为一个主谓短语,作动词“恨”的宾语。  相似文献   

17.
秦词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多愁善感的知识分子的哀鸣,较之同时代的词人,“愁“、“恨“在其词集里最为突出。表现有二:(一)后期的词愁肠百结,幽恨重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二)分析早期相思离别之作,可知秦词“愁“、“恨“由来之久。  相似文献   

18.
在延安文学的经典叙事中,"穷人恨"叙事与解放区土地改革有紧密的关系。"穷人恨"的出现与土地改革中的阶级教育有直接的联系,而因为很多"穷人恨"叙事作品出现在诸如"斗争会"等场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了实现"穷人恨"的效果,"穷人恨"叙事利用群众私怨、通过暴力手段、制造仇富心理等手段,既形成其叙事的自身特色,也对当代大众审美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卜雅娜 《文教资料》2009,(13):20-21
本文研究《六度集经》中“着”字介词的用法和语义作用,发现“着”在这个时期主要词性依然是动词,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在“着”字的介词用法上,《六度集经》中的“着”字大都表示处所(处所的所在、终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实际上是教学生说既老实又明确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即“爱”与“恨”)。我们都清楚,对世间万物的“爱”与“恨”就是激起我们写作的内在动因(即情感冲动),没有情感冲动是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来的,除非是一些无稽之谈。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