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根基深厚,到了明代最为典盛。王艮生活在明代中晚期,作为一个关心天下的平民思想家,受到道教盛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王艮也受到了王阳明、朱熹等心学和理学的影响。加之王艮是"东西南北之人",其杂学特征使他吸收了道教的"无为"思想。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自然为宗,不死抱道教教义,着重吸取和强化道教思辨方式。他把"中"看成是一种辨证的"道"。所以,在王艮看来,修道关键是修"中道"。通过修"中道"而致中和。这也是王艮道学思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明王朝中期的王阳明,以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为实践背景,植根于儒家经典,并开创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通过兴办书院、社学等讲学活动,广泛宣传他的"心学"理论,培养门人。论文从相关历史背景入手,尝试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并重点从其所倡导的社学、乡约来考察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治理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乡村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基层农民的组织体系及其控制模式的建构问题。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诸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较前人更完备的农村基层控制体系。从思想倾向来看,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同民本思想和王权专制主义相结合的复杂混合体;从实践特性来看,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措施具有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特点,地方官僚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广大农民则是被控制的对象;从阶级立场来看,王阳明作为官僚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关于乡村治理问题的思想与实践旨在维护岌岌可危的明朝专制统治,因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用寂和感表示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寂即是指自在存在,感相当于自为存在,这与萨特的存在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思想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思想具有很大区别。主客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基础是寂,这对雅斯贝尔斯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明朝社会的专制化、世俗生活的功利化、程朱理学的官学化,加剧了儒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以"心即理"为理论起点,提出了"致良知"的本体功夫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要求人人都"学做圣人",强调教学中要做好"精一功夫",并非常重视儿童的蒙学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立意独特、开创风气、影响深远,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习录》是他的教学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全面体现了他的心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晚明曾一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深广。王阳明的思想,就整个体系来说,在思想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实践上是反动的。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母胎中,却生长出某些符合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如此。本文试就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作一肤浅的评介。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一生以学圣成圣为治学与教育宗旨。他以自身心性实证为基础和前提,继承了先秦儒家"心通天道而为圣"的思想理路,在教学中先后提出"心纯乎天理而为圣"、"心之良知是谓圣"的观点学说,为弟子及后学"学以至圣"指点了明确的方向与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我们当前学术研究和民间国学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无心自有光明月——从王阳明的诗词看其人生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军事方面有很大建树,在文学方面亦有不凡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词独抒胸臆,秀逸自然,不仅体现了他立志做圣人的理想抱负,而且体现了他光明磊落、忠国爱民、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同时还体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  相似文献   

10.
明代军事史上,文人将兵是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兵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大批儒将做出了卓越贡献,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把儒家思想奉为圭臬,但其用兵实践中又屡以兵家思想胜敌。他很好地把握了兵儒冲突的核心:"诈"与"仁"的关系问题,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仁"的精华,从兵家理论中领会"诈"的实在,区分二者的适用范围,以"仁"为体,以"诈"为用,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使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得以融合和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自小立志做圣贤,自称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不但精通儒、佛、道家的思想学术,而且在军事上的作战韬略和领导才能在历史上也是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以"真三不朽"的伟业彪炳史册,深刻地影响了明中叶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王阳明作为古代圣贤的典范,其影响之大,除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外,与《王阳明年谱》的编纂和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王阳明年谱》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凭借文学的虚幻艺术、叙事艺术和杂糅艺术,更加凸显了王阳明致"圣贤"的形象,其中关于"天道"与"人事"、"良知"与"邪恶"、"现实"与"诗意"的叙事框架显然是受到《史记》等历史文献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塑造和解读王阳明艺术形象的文献依据。《王阳明年谱》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已成为王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通过他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来的.他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哲学命题,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也是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王阳明思想体系的研究,迄今为止,多半还囿于他的哲学方面。然而王阳明在经济方面的阅历和心得也同样具有真知烁见。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人的身份地位,从而对职业的尊崇荣辱也必然有一个认识的渐进过程。从管仲的“四民分业”世袭制度到王阳明的“四民平等”观念,不仅说明了王阳明思想的先进性,更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长期缓慢发展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58-61,6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文集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宋廷积弱、战争屡败的情况下文人儒士普遍关注兵学问题的士风有关,也与其经略边防的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改革朝廷军事政策的观点;反对冒然兴兵、主张以"和"、"守"为主的边防政策。  相似文献   

16.
明人赵贞吉以诗文与杨升庵、任少海、熊南沙称为"蜀四大家"。他是一位敢于怒斥严嵩误国的忠直大臣,其军事思想主要有:该战则战、该和即和的变通思想;对防务的重视和灵活布防的军事策略;主张五府分治;强调赏罚分明在军事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重要内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从"心"与"物"的关系出发,把人与自然纳入到道德领域,从天人合德的角度肯定了"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当今时代的环境生态问题有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庐陵知县任内开导人心向善,巡抚南赣以军事与政治结合取胜,平宸濠之乱善用反问奇计,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怀德纳降,因随时代研究王阳明等方面对王阳明其人进行论述。认为要研究、认识王阳明,不仅仅认为他是一个哲学家,还应看到他是兼有政治家、军事家天才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说清楚阳明“知行合一”之说,“致良知”之教,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思想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龙场悟道”是王学的起点,龙岗书院是王阳明最先创办的书院,《教条示龙场诸生》和《龙场生回答》奠定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并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讲知行合一”,“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走遍天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一是“树人”,二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