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中的法海,历来作为主人公白娘子和许宣的陪衬物出现,且多被定义为负面形象。李锐的新作《人间:重述白蛇传》却对传统白蛇故事做了大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也用别具一格的手法打破了"程式化"的法海形象,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打造出了一个焕然一新的"除妖人"。  相似文献   

2.
白娘子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蛇妖期形象、半人半兽期形象、美和爱的化身。方成培受到清中叶个性解放思想的激扬,在《雷峰塔》传奇中,把白娘子塑造成为一个美丽、坚贞、忠于爱情、有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中国女性的典型、美和爱的化身,从而使白蛇传故事的主旨由宣扬色空观念、人妖不能共处转变为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歌颂,这是白蛇传故事发展的巅峰。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包含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社会对女性、对情欲的宽容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人间——重述白蛇传》以叙述的套层架构重述神话《白蛇传》,通过对白蛇、粉孩儿、秋白等人前世今生故事的叙述,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命、身份认同的思考,《人间》超越了它文本层面的意义内涵,不再仅仅是个与现实无关的神话故事,而成为探讨当下人类身份认同问题的寓言。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孙子兵法》的形象教科书,二者本来就有缘结关系。从五事“道”首、庙算运筹、上兵伐谋、知彼知己、因变制胜五个方面,结合战例,对《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的形象诠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词学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学思想渗透在他的词学创作《人间词》及词学理论创作《人间词话》中。《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人间词》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它们共同见证了王国维在清末词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李锐、蒋韵夫妇二人通过对经典神话"白蛇传"的重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白娘子"形象。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白素贞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展示其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探析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可以进一步洞悉人间百态,探寻人间善恶,思索人类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7.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在它长期的演变的过程中,白娘子形象却在逐步变化着,最终演变成今日人人口中夸赞的温柔贤淑、人见人爱、端庄大方的美丽女人。但是,白娘子无论怎么努力,她始终都是"蛇妖",无法从人们内心深处消除对"蛇"和"妖"的恐惧,更何况她聚集"蛇""妖"于一身。  相似文献   

8.
<人间--重述白蛇传>以叙述套层结构重述神话<白蛇传>,通过白蛇前世今生的身份认同困境,它不仪对人妖划分和阶级斗争的本质主义身份定位提出了质疑,还是一部探讨全球性的身份认同问题的寓言.  相似文献   

9.
罗钢教授的"《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对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中国古代意境说"提出质疑,认为王国维"境界"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横向移植,与中国古代美学无涉。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逻辑缺陷。"《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带给我们的困惑根源在于中国学者面临"失语"的文化困局,仍旧遵循着中国传统学术话语模式下以经验型的方式阐述特定概念的思维,遮蔽了《人间词话》作为新旧交汇之际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间》是作家李锐对中国神话传说《白蛇传》的重述,作家不再将传统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而是将其重铸为对人性善恶和身份认同的探索。白蛇虽有人身却因人间容不下异己而死;法海无法摆脱除妖人身份的束缚而苦苦煎熬;粉孩儿和香柳娘因外貌或行为的与众不同受到冷漠与欺辱。只有当我们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与我们相异的文明,用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时,这些悲剧才不会重现。  相似文献   

11.
李锐"重述白蛇传"的这一行为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古代传说及传统文化的一次全新阐释。作者对"白蛇传"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加以大胆的解构和重述,在赋予其独特的传奇色彩的同时,将"身份认同"这一命题作为重述的理念支架和终极旨归,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跳出故事本身反观自己、重新审视现实。  相似文献   

12.
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融合了民间传说的精华,是中国蛇精故事的集大成之作。故事中白娘子与许仙的人蛇之恋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这种悲情似乎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究其原因还是要从人妖相恋的主体身份以及许仙爱情的利欲性来说。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及其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将这些评价贯穿起来就会发现:李煜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真。他生来就具备真性情,不管是前期或后期的创作中,都能以自己真实的生命感受入词,自成高格,从而使其词作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和人们普遍的情感连接在一起,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生于社会动荡新旧交错的清末民初,青年时期由于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影响,加之自己的忧郁天性,缔结而成的悲情意识便自然地在他的诗词中有所流露.在《人间词》中表现了他对“人间”与“梦”的纠结,并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悲情意识.王国维是悲观诗人,他执着于现实,欲有所解脱却终不能解脱,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悲情意识便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间词》中.  相似文献   

15.
《大学》价值体系以三纲八目为框架,对人生路径进行了具体的设定。此体系是一个互动的、开放的体系,具有政治伦理交融、理想现实结合等特性,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儒学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自近代以来,儒家思想受到时代挑战,虽几经沉浮,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着积极的现实价值,并进行着时代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李锐的系列小说《厚土》,在艺术上有着很强的象征性。本从人物代码的化意味、情节模式的终极指向以及细节和景物的隐喻色彩等角色,就其象征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体察出作家创作的最终旨-那早已化在吕梁山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里的群体氛围和这种氛围酿就的一种达到极致的死寂和沉闷的人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7.
白娘子的身份在流传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转变:寡妇—千金小姐。文章先廓清了主要的文本研究对象,接着详细阐述了白娘子形象发生变化的一种可能解释":贞洁"观念的变迁。宋、清两代政府对妇女再嫁的态度截然不同,导致了在社会风气影响下创作的作品人物身份的改动。  相似文献   

18.
郝建生的诗作《诗情人间》穿过岁月的隧道,回顾自己的峥嵘岁月,情感真切,意味悠长;在对祖国名胜古迹的沉吟中立意高远,通过独特的视角中国文化进行富于历史深度的解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诗作既呈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性,又体现了时代性,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情操。  相似文献   

19.
徐蕊 《现代语文》2007,(2):113-11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三个人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多数人最早认识的是徐志摩,当然是通过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他在35岁时为了赶到北京听旧爱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落遇难,为他浪漫传奇的人生点上了一串由后人去查究的省略号。而在省略号后面我们看到了林徽因,她是刻在徐志摩心上的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文体样式与批评话语两方面探讨了《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在文体样式上,《人间词话》表现出对传统“诗话”的继承、兼综与超越;在批评话语方面,王国维对传统的文论范畴、术语进行了改造,试图创造出内涵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范畴、批评术语,这些做法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