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与超越现实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实践对象,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理论内容,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以及关于人的主体性学说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何以可能"、"何以必须"和"何以实现"提供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能动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荀子礼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而且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礼法并举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礼学思想不仅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方略,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圣"两个理论范畴是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荀子提出了"王"、"圣"这两个概念并对其不断完善,确立了两个概念的内涵,指出了二者对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意义,同时进一步阐明二者产生的条件,其中"王"、"圣"、"平"等概念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支点,对构建理想社会、培养国家管理精英、处理社会关系及利益公平分配提出了独创性的意见,较为完善地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管理的思想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与法家之师,其武德思想介于儒法之间。一方面,荀子继承了孔子武德思想的基本原则,他认同孔子"先教后刑"的基本治民原则,重视礼仪礼制对于社会治理以及"智"与"勇"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荀子融入工具理性的成分,对儒家武德做出了新发展。正视武力的现实作用,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中加以考量,从而为儒家重新介入现实政治找到了突破口。荀子武德思想,是理想性与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当今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隆礼重法"与王霸兼用——荀子政治思想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生于礼制社会结构已经解体、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异政、烽烟四起的政治现实,荀子进行了较为理性的思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取先秦诸子百家之精华,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性恶论”与“化性起伪”人性改造说、“明分使群”的社会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尚贤任能的政治主张、重民尊君的王霸理念以及“天下一统”的政治目标为内容。  相似文献   

6.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7.
儒家发展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孟子与荀子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对儒家关于政治和士人自我认知的学说进行了阐说和进一步的发展。从孟子到荀子思想的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到儒者对自身在国家社会中定位的演变。由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人格到荀子所倡导的"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儒家学者在政治社会的压力下,对自身的定位一步步降低。儒家思想在发展中为了适应统治者与统治阶级需要而改变,产生了与政权合作的基础,并最终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者在逐步进入政权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罪刑相当的刑法思想不仅存在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之中,而且也是中国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是继墨子之后较为详细地论述该思想的思想家。荀子的罪刑相当思想的完整表达是"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他从报应主义、目的主义与政治效果三方面论述了罪刑相当思想,认为只有"刑当罪"、尊礼以为道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效果——德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辨证关系,对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的个人"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具有两重视角,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疑"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美学思想根源于他的人性观,"性恶论"就是其功利美学的逻辑起点,接着他又提出了"化性为伪"的重要美学命题,完善了其功利美学的价值体系,提出了和谐的审美标准。荀子的这种美学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荀子32篇文献的研究,结果发现:其诚信思想体系是以"人之性恶"为哲学基础和道德假设建构起来的,具有社会普适性、政治目的性、礼义原则性、道德他律性和法律约束性等价值特性.荀子诚信思想在具体的价值取向上,主要从个人修养、行业规范、社会安定和国家治理四个维度展开,突出强调诚信是完善个人修养的基础,是君子人格必备的品质,是维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是选拨人才的条件,是军事胜利的保障,也是各行各业的道德准则.荀子诚信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它是构建社会诚信大厦的根基,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源泉,是建立社会公俗良序的保障,也是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治"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政治实践中"选贤举能"。但另一方面,荀子这一主张背后隐含着自我荐举的政治企图,表明了他"人治"思想的条件性;此外,他将"法"视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及政治策略,并将其与"治人"相结合,重视人才运用法的能力,这便超越了典型的孔孟式的"人治"传统。荀子政治思想中对"法"的理念的引入与强调,源于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现实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也潜藏着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动态调适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乐论》是一部阐述其音乐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荀子从"性恶论"出发,礼乐并重,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思想,主张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成为高尚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荀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诸子中,荀子思想具有很鲜明的分的特点。荀子的思维分类方式有着很深的儒家传统影响和现实参照。一是儒家对礼的遵循、维护对荀子有重大影响,二是荀子对现实学术争论的回应,三是荀子对人与人性的理论分析。荀子分的思想力图重整已经混乱的现实世界,为大一统理论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荀子分的思想也是诠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5.
微博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引发了学界的深刻反思。面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和”的困境,要以和合学为思维武器,着力促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理磨合、“供求”的吻合,理论务虚与社会务实的结合,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和合哲学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的高度概括,具有典型的东方属性。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和合哲学在高等教育现实语境下可转换为和合教育理念;和合哲学型塑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在S大学的实践形态是:"三位一体"的GPC和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柔性的和合教学体系;和合哲学提供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方法资源,在S大学的实践形态是:轴心、核心与多元的和合型课程体系,和合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全方位的教学运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生命线"论断即"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当今,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生命线"历史过程,对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荀子》中的"言"与"辩"、"名"等词指语言活动及其成果,与后世"文章"和"文学"形态接近。所以名辩思想虽然并不是纯粹的文学思辨,但可以作为元文学理论直通荀子文学思想。考察荀子"言辩"和"正名"观点,可以看出他的名辩思想并不具备纯粹的名理思辨特征,而主要是要给言说强加一种礼学规范;言辩的核心是"正道辩奸",但邪正尺度不是由言语活动及其历史自然导出,而是由外在政治礼义话语预先规定的。荀子名辩思想主要是一种伦理规范,而不是逻辑学。  相似文献   

19.
“分”思想是荀子思想体系中被忽视的重要内容。天人观和人性观是荀子证成其“分”思想的重要根据。荀子从“治的达致”和“群的维系”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分”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下阶段的思想文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阐发了以人的现实人性剖析、理想人格预设及其成就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这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诉求的目标建构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中的方法选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