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其在教育均衡发展时期,重点应加强农村教育,云南省的"三生教育",对改变农村教育观念有着积极意义,对农村学生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师的培养、稳定是农村教育顺利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反思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农村感”的培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农村”观念和深厚的“农村”情感,从而确保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的稳定,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健康与否.严重影响农村小康的进程,党的十六大把农村教育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然而.发展农村教育,教育均衡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在实践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支撑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理论难以有效解释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形成了教育公平理论的"解释残余"。我们既要以客观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解释残余",更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发掘教育内部资源,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教育发展的内涵均衡,以高效教学打破教育公平理论"解释残余"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教育"对义务教育的均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再造血的功能。目前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互联网+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资源匮乏,应用较少。为尽可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加大对"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经费投入,为义务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平台,保证教育的公平,真正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受地域、环境、交通等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群体之间和不同阶段的种种失衡.师范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在师范领域的有力探索.准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积极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成功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从"历史必然"现实要求"和"时代诠释"三个方面对师范生免费教育进行了解读,旨在企盼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每一个四年轮回后都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近十多年来更是出台众多的扶持政策,以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更好地发展,而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则是根本。为此,以"三农"问题战略为切入点,根据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可以通过制定出台合理政策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采用多种渠道或方式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等途径,促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占我国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公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我国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改造建设好农村学校,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拉长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短板”,是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感受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强音。张家港市在“加快改造农村薄弱学校,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又有了重大举措。2006年9月起。我校的建制转变为“1+2”模式,原两所村小闸上小学、杨东小学相继成为我校的分校。由此。我们深深感觉学校犹如一只大鹏。想要展翅,就需要促进两个分校的均衡发展。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的破“并”之旅就是“三新二议”。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2002年第3期刊发了《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寿光的发展观》。文章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作了批示。王湛同志指出:“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希望有更多的地区能像寿光市这样坚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同时提出:“希望《人民教育》和其他教育报刊能报道更多的促进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3月10日,《人民教育》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召开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育部有关领导以及有关专家到会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寿光经验,深化对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认识,本刊特发表关于寿光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和省教育厅陈光华副厅长的文章,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配置的权利.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公平的根本,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特岗计划”是补充农村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因此可以说,“特岗计划”以教育公平为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优化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结构,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举措,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新途径,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12.
教育装备是办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必备要性. "十一五"是我国教育装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凸显出教育装备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如何在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破解我市农村学校教育装备和管理落后的难题,结合前阶段我们开展全市农村学校教育装备调研了解到的初步情况和对<关于构建韶关市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理解,笔者认为,依托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来实现我市基础教育装备均衡发展是破解难题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难点都在农村。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推出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举措大大提升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水平,但在迈向教育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提升农村学校“软实力”,逐步由办学条件的均衡走向办学水平的均衡?这是完成标准化建设后亟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西吉县教育工作将按照这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西吉县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巩固、均衡、优质、规范、和谐”的总体目标,以“一、二、三、四”为基本工作思路,即:突出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两支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完成三项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破解四大发展“瓶颈”(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县城教育),并着力做好迎接”两基”国检、加快县城学校布局调整与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办学规模等三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田力 《宁夏教育》2010,(1):13-15
2008年6月,自治区“两基”工作高质量通过“国检”。随后,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原州区以贯彻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为契机,针对农村小学点多、面广,底子薄,提质增效难等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简称“村小行动”)。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教育宣传报道,就是明天的教育发展历史。2002年,《人民教育》第3期刊发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中,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后来"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国策"。近几年来,《湖北教育》重点推出了黄梅、崇阳、襄阳市襄城区、宜昌  相似文献   

17.
在完成"两基"之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历史和现实赋予的艰巨使命和重大难题,摆在了政府和教育系统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法的全面修订和深入实施,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更多的适龄少年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凸现,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应当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均衡发展,应是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又存在着乡镇中心地区与偏远山村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湘西自治州进行了"一乡一校"寄宿制学校试点工作,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增强学生素质、解放农村劳动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为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由于城镇化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乡一校"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应该成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发展至今,我国老年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教育结果遍地开花的大发展局面。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对老年人的关注不足,老年人的教育面临着多种困境,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存在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养老服务受到限制等问题。要想推动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高质量发展,达到“老有所为”的新阶段,就必须深入社区、根植于基层,使老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参与途径,把老年教育当作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老年教育,通过“老有所为”来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