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武玉荣 《宣武教育》2006,(12):41-42
诚实守信,简称诚信,是人际关系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质,又在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强调诚实守信意义。因而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意义更深远。  相似文献   

2.
诚信即诚实守信,也就是做人要诚实,做事要守信用。诚信品德的培养有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提升过程,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力的强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策略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与守信有着辩证关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能为他人着想,做事才会讲信用。具体说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讲信用,守承诺。诚实守信是人所公认的最为重要和宝贵的品德,它能让你自己的面容上有自尊,目光里有自信,行动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 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还是学校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根据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的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活动的含义,从中受到教育,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塑造健康的人格、造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培植阳光的心态,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做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应以德育为主渠道,大力实施阳光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充满阳光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宽容开朗的心理状态,重塑阳光少年形象;让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为人之道,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诚信是支撑社会道德的支点,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影响到每个家庭甚至学生的学校生活,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进而使一部分学生对"诚信"做人、做事的原则产生怀疑。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是每位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基本含义,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2.搜集并讲述关于讲诚信的故事,知道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体验诚实守信的愉悦感和不诚实守信的羞愧感。3.学会在生活中诚信待人,说话做事诚实守信。4.对别人的承诺实事求是、讲原则。对他人作出承诺后努力兑现。【教学重难点】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之人。【教学准备】微视频、诚实守信故事、诚信卡片。【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诚实守信——大学生就业中道德准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实是做人之本,守信是处世之基。孔子曰:“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倡”,一个人失去诚信将寸步难行,一个国家失去诚信将混乱不堪,所以,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加以弘扬,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又提出了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问题,可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是步入社会的新起点,要走好这一步,必须诚实守信。实践证明:只有诚信,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只有诚信,才能保持正常的用人秩序;只有诚信,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自我推荐要诚实常…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的"荣辱观"教育,应努力做到"四融入":融入新课的导语,融入学生的思考,融入文本的情境,融入课外的活动。以此实现品德与社会课"让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谭巨婵 《广西教育》2023,(34):115-11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语文教学应坚持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融合,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攻坚克难精神、责任担当精神、诚实守信美德和热爱劳动的品德,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品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2.
熊跃 《广西教育》2008,(10):35-36
课改以来,国家把原来的“思品”学科改为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就是要在“思品”教学中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认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守乾 《教师》2014,(26):20-20
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做人之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本文针对当前农村职业中学学生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从其诚信缺失的原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诚实守信文化,使同学们知道诚信乃做人之根本,深化民族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真正把学生造就成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16.
优秀古诗词蕴含着经历史千锤百炼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巧妙应用,课始诗词,先声夺人蕴激情;课中诗词,潜移默化引共鸣;课末诗词,锦上添花显主题。让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中自然而然实现品德的内化,从而达到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乐初步 《考试周刊》2013,(42):119-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者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过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课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追求。这使得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功名参与技能的培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平谷区第八小学自2005年建校伊始,学校领导班子面对学生家庭德育因素的不良影响和社会德育环境下的不良冲击,着眼于国家培养人的目标要求,站在世界育人的高度,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肯负责的人生品格。学校确立"诚实守信,责立八小"的办学理念,不断清晰学校的"三风一训"及办学思路和目标,即校训为"先学做人,后求学问;做人诚信,学问求真",校风为"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