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金融支持有利于文化传承、产业扶贫和模式创新,但是河北省非遗项目保护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限。分析了当前河北省金融机构在对非遗保护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缺乏对非遗保护的金融支持意识,难以做到与政府政策精准对接,欠缺配套的非遗保护金融支持措施等困境,提出了增强金融机构对非遗保护的金融支持意识,精准对接非遗保护的金融政策和实施配套的非遗保护金融支持措施,以此来维护、尊重和弘扬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建立规范"非遗"项目档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是促进文化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规范"非遗"档案有利于科学决策,便于创建真实可靠的资源数据库,为"非遗"保护继承研究提供依据,为宣传普及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3.
谭竺雯 《大众科技》2017,19(12):77-78
每一个族群的口头音乐,都是与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所谓"劳者歌其事"。其音乐特点折射了民族心理、性格与气质的多元融合。对于非遗口头音乐的传承和创新,高校音乐教师将以什么契机切入实施呢?声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将如何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和微变呢?文章从探寻非遗口头音乐传承密码、高校声乐教师传承非遗口头音乐的多元角色置换等维度,探讨传承非遗口头音乐视域下高校的声乐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宋涵之 《科技风》2024,(10):11-13
在数字化视域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学科,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路径。其通过多媒体影像设计、智能媒体产品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设计,从而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活力,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认知。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特性和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与非遗保护传承结合的可行性,并且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玩转非遗     
<正>非遗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人们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用奇思妙想为非遗的呈现和传承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剪纸(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张立君利用3D打印技术,将剪纸图案打印成耳饰,让剪纸从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立体。  相似文献   

6.
何定怡  陈颖 《科教文汇》2020,(11):151-154
2005年由"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所颁发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把口头文学细化为长诗、史诗、谚语、歌谣、神话、故事、传说、谜语八类别①。"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凝结了千百年来的民间智慧,本文通过该项目的传承背景分析、政策支撑、应用前景、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分析,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可持续实施的德育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非遗数字化如火如荼的开展,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数字人文环境下非遗“智慧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技术构建非遗知识库,结合Omeka S和IIIF,以土家族非遗为例构建土家族非遗数据库。[结果/结论]非遗知识库有利于非遗的组织管理、共建共享、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利用和提升非遗文化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对象,肩负着传承与保护的历史使命。因而在高校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容,能够将非遗文化中潜在的教育价值有效的释放出来,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本文就高校教育中关于非遗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为题展开详细的论述,以此通过对教学主体、课程结构等角度的有效整合,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贾冬霞 《大众科技》2021,23(5):151-15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历史发展中因其独特性、地域性、人文性成为民族文化中的明珠.生产性保护的提出,使"非遗"再次进入市场,文化产业发展被提上日程.文章从生产性理论意义及生产性保护价值着手,论述生产性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提供内驱力,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和重新思考"非遗"的有效保护.现今,壮族织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处于初步阶段,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探析,从中可尝试探讨生产性保护与"非遗"有效保护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发展机遇,促进二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尹祯民 《科教文汇》2012,(20):203-204
思考、辩证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麒麟白马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三个重要原因,这只是我在保护"非遗"工作中,从学习现存资料中,感悟对该民间舞进行论证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张海燕  杨连亮 《科教文汇》2011,(21):195-196
本文介绍了滦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并分析新形势下如何进行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民俗非遗文化不但有着深厚的传承和丰富的历史脉络,且长久以来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要求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群众日常生当中,而民俗非遗文化本就具有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对民俗非遗的文化"DNA"善加保护和利用,对当今我国推进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董晓萍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民俗非遗保护研究》一书,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民俗非遗保护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论述和探讨,同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体现了民俗学者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深切关怀和对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为解决当前非遗信息服务存在的服务方式单一、导向性差、个性化程度低等问题,实现非遗数 字化保护的认知深化及其文化空间的活态性再塑。【方法/过程】针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深入分 析基于 SOLOMO信息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了 SOLOMO非遗信息推送平台,并以西兰卡普为例进行了平台开 发与实践。【结果/结论】该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实现非遗信息的多维推送,并以期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 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研究组深入研究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常见方法,调查到其存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存在不足的表征,提出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九大传承路径,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资金来源单一、传承人减少、非遗保护机构力量薄弱的现状,能否以文化为纽带发展一种新兴保护模式,既解决非遗保护之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又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带动城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本论文将选取河北蔚县为研究个案,试图通过蔚县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郁李 《华夏星火》2020,(3):90-93
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据悉,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还将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自2018年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后,两大部门对非遗助力扶贫工作的新部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为省级政府部门的非遗政策制定、完善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方法/过程】利用内容分析与量化分析方法,基于“工具-主体-目标”三维分析框架,对遴选出的31省276份非遗保护政策文本予以编码,开展政策颁布时间演进脉络、颁布部门的统计,以及编码结果的单一和多维交叉分析。【结果/结论】省级非遗保护政策经历了“萌芽-成长-活跃”的发展周期,颁布主体部门协作程度较高,同时存在基本政策工具总体分布失衡,个别工具使用过溢,“政府用力过猛,多方无力参与”的非遗保护多元主体分布格局尚未改变等问题,并相对应提出了优化建议。【创新/局限】以政策工具为视角,针对省级非遗保护政策展开系统性研究;人工编码带有部分主观性,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结果误差。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了综述。在分析扬州地区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简要说明构建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特色库的意义及其定位,进而探讨扬州工艺美术专题特色库的建库标准、技术实施方案、内容框架设计、内容建设及发布,以及特色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后期维护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聪  劳国炜 《大众科技》2021,23(8):140-142,164
文章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与传承和成功申报非遗项目的 基础上,探究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情况,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如何活化利用提对策,进而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存在非遗资源闲置、重视度不够、建设不均衡、缺乏统一标准以及统筹规划等问题。为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赣州市18个市、县级地区的资源现状、数据库地区分布现状及数据库网站栏目设置现状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而对赣州市非遗数据库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推动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进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