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区制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捆绑模式、托管模式、拓展模式和网络模式四种发展模式。为突破理念、体制、机制层面的瓶颈,学区的教育理念应由"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管理体制应由"乡(镇)中心校为主"向"学区中心校为主"转变,政策着力点应由"实体教育资源共享"向"制度建设"转变,推进思路应由"均等化均衡"向"差异化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2.
3.
学区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文章从资源均衡的角度对学区制的核心目标进行规定,同时归纳总结了我国目前试行学区制改革的地区的主要内容及改革中的主要薄弱环节,最后从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建立新型的学区关系、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挖掘、实现优质义务教育的资源共享等四方面探索了学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学区制是基于我国当前自上而下、等级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而提出的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教育政策,是一项系统改革工程。学区制的实施推行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学区制具有深厚的历史演进积淀,能够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其次,学区制可以极大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后,学区制是当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背景下教育治理体系转变的必然产物。同样,实行学区制也面临着不同类型学校的同质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化、薄弱学校文化的被侵蚀化、学区制推行过程的形式化、学区房抢购的白热化等异常现象。基于以上分析,学区制在此种困境中必须寻求自身发展的出口以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突围对策主要包括:构建统整协调的学区实践模式;深度挖掘学区内的潜在资源;客观公正、动态发展地评估学区制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引进法国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大学区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本土经济社会状况,在江、浙、沪、京、津、冀等相对发达地区进行了实验,两年后以失败告终。这次改革带来了很多启示,即一次成功的教育模式移植首先必须对模式进行成功的本土化改造;要取得其它社会系统尤其是行政系统的支持;根本目的是要获得民族心理认同,契合本国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崔艳丽 《文教资料》2008,(33):91-92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引进法国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大学区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在江、浙、沪、京、津、冀等相对发达地区进行了实验,两年后以失败告终.这次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即一次成功的教育模式移植必须首先对模式进行成功的本土化改造,要取得其它社会系统尤其是行政系统的支持,根本的是要获得民族心理认同,契合本国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积极推行学区制实践模式,形成了建设教育主体功能区、推进九年一贯制对口入学、统筹县域内校际资源、立足内涵发展全域整体推进几种具有特色的运行方式。针对学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间的矛盾、资源调配与监管力度不足以及学区内校际间质量差距等问题,建议通过设置学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学区资金保障制度以及构建学区监管评价机制来完善学区制实践模式,将其作为进一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保障少年儿童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措施,就近入学是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当前我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存在一系列问题,其背后原因不仅有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还有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缺陷.据此,本文提出了重新进行政策思想定位、改善政策实施环境、完善政策流程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政府出台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从政策内容分析的角度来看,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回归了现代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特征;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经费的责任;确立了分年度、分地区的渐进步骤。从政策价值分析的角度来看,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体现了弱势补偿的价值取向。针对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将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纳入免费义务教育受惠对象范围;确保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两为主"实行近10年以来,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现行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诸如政府、学校、城市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家长等,他们基于各自利益的得失,对现行政策抱有不同的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政策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政府在对教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时,必须遵循:强调政府责任,平等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其实施原因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需要立足具体的时代情境加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区制改革的实施,以"教育独立"为目标,不同于此前"党化教育"的宗旨。考察这一政策转向的原因,涵盖了个人理想、集体共识、政府支持和社会呼应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通过梳理这一过程,从个人到社会,由微观到宏观,有助于厘清大学区制改革的实施背景,认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学区制改革,通过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等方式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出了捆绑、托管、拓展和网络等改革模式,部分契合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协同发展的内涵要求,但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学区进行科学的定位?学区究竟是一个松散的学校联盟还是一个责权利三者统一的独立法人,它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管理层级?二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学区?三是如何避免学区内学校的同质化发展,避免优质校对薄弱校的文化侵蚀,使薄弱校边缘化.解困之关键,首先需要加强学区建制,明确学区职能,赋予学区一定的财权、人权和事权,充分调动学区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需要深入了解学区内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远景,充分考虑城市的规划布局,综合协调学区内学校的不同管理部门和单位的关系,合理划分学区并加强对学区的监管与评价;最后,需要在相对均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区及学校的办学特色,鼓励薄弱校在保持自身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借助资源共享的契机,充分挖掘与发挥自身潜力,进一步发展特色,并以特色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整体进步,变薄弱为优质,不断增加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家长满意度,促进学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区制是党和国家倡导的一项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是地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制度探索。通过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对北京、上海、广东、辽宁、陕西和山西六个省份的学区制改革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案例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及文本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学区制改革的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学区制改革在有效缓解“择校热”、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提高基层教育治理水平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身份定位不清、格局狭隘、保障体系和评价滞后以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研究认为,为了突破制约瓶颈,深化改革,我国学区制改革需聚焦以下方面:合理确定学区的管理层级、全面优化学区的治理结构、统筹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结合督导开展学区评价、促进学区主管团队专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牡丹江市四中学区在资源整合优化、统筹规划管理过程中,实现师资配置均衡、生源规模均衡以及学区内学校资源共享、共建,促进优质资源的快速扩充,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吉林教育》2006,(4):13-1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制定并印发了《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省财政厅、教育厅还专门召开了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项改革成为代表和委员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刊根据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实施方案》以及省财政厅、教育厅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针对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项目、改革的内容、免收学杂费的范围、改革的步骤、改革的政策保障措施六个主要问题进行解答,以使全省教育战线的广大干部、教师更好地理解改革的政策,落实好改革的各项要求,同时也使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改革,关注和支持这项改革。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政策对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失真成为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障碍。政策本身的规范、教育资源有限、政策相关者的博弈、监管不力等因素是导致就近入学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实现就近入学政策目标,需要规范就近入学政策,鼓励优势资源均衡流动,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加强落实监督机制,从而使该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形势下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问题,利用系统分析、内容分析、行为分析、影子控制、文本分析等方法,在问卷调查与访谈座谈的基础上,开展政策分析。近年来,我国密集发布了34项有关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设计、协同促进改革、教育部门为主的政策体系,政策执行效果逐步显现。新形势下,教师队伍面临的突出体制机制障碍因素,依据其紧迫性程度排序为:教师收入、教师职称、编制矛盾、工作负担、绩效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条件、代课教师、区县差异、管理失范、社会地位、权益保障。归类分析后发现,当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三大关键性政策问题,即教师待遇偏低、结构性缺编,教师权益保障不够有力,管理体制机制不够科学。为此,建议:着眼长远,制定城镇化进程中教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强省级统筹,提高能力,切实建设"四有"教师队伍;调整管理的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调整编制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灵活的教师定编机制;完善教育决策咨询与申诉制度,畅通教师权益的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义务教育后分流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有关我国义务教育后分流政策文本及相关评论的回顾,对我国义务教育后分流政策的成效及副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做好义务教育普及、变强制系统为自主分流、加强普职教育沟通、拓宽中职生接受高等教育途径,是顺利进行义务教育后分流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法令形式将公立中小学"择校制度"列为学生就学的一种方式.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择校制度的发展历程、实施状况及导入择校制度的利弊,针对我国当前阶段教育改革所主导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零择校"与公民办之间"择校热"等问题,发现日本的择校背后有完善的学区制实施基础,公平公正公开是其择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长期的学区制度实行后学校普遍高质量发展状况之下的举措.日本择校制度更多指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而非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我国解决"择校热"问题要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前提,完善与推行学区制,在此基础上扩大地方教育制度设计自主权,因地制宜,形成与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宜的"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20.
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政策。然而这一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实施并没有有效缓解义务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并促进义务教育健康的发展,却伴随受教育者负担加重、农民对教育的负担加重、地区间义务教育不平衡加剧等不良后果,这就引起我们对“多渠道筹资”在义务教育阶段适用性的反思,本文试从义务教育所独有的特性与含义,以及多渠道筹资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适切性和所带来的隐患等方面进行剖析,供政策决策者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