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叩”和“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敦雨 《语文知识》2001,(12):19-19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叩关”,人教社和上海 H版课本都注释为“攻打函谷关”;“延”,课文均未加注,配套的人教社教参把“开关延敌”翻译为  相似文献   

2.
“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分别是日本和中国在西方文明叩关之后,所各自表观出来的思想和态度,这两种思想看上去颇具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形式,都是在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力求自强而采取的治世方针。但在“西用”和“洋才”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完全不同。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中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由于历史的机缘和现实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日本国家主义的政治伦理。它的形成之路主要是通过内外两种力量支撑起来:西方的叩关、威胁是催化剂,效法德国是重要的外部参照力量,源远流长的天皇制度与现实的"国体"政治神学的刻意构筑是国家主义生成的核心动力,布威四方的战争与民权的萎顿则助推了国家主义理论和行动的壮大。  相似文献   

4.
贾谊《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几句话,运用了夸张和反衬的艺术手法,很有文学色彩。但如果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应当怎样理解“九国之师”?在贾谊所说的“惠文、武、昭襄王”时期,虽然山东各国大规模地联合攻秦有好几次,但如  相似文献   

5.
"省得"与"免得"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目的关系。二者所在句前后为有意致使时表示目的关系;而前后为无意致使时不表示目的关系。"省得"、"免得"表示目的关系时,与"以免"在语体、语义、句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省得"与"免得"除了方言色彩的区别之外,在意义上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6.
就清末民初的思想氛围而言,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在此世变之下,传统思想观念作为"面对外来学术、观察新世界、因应现代化"这些课题背后的一种"支持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往往在与西学、佛学的对话之中,镕铸成为一种新的思维形态,展现在清末民初学者的观念主张之中。以荀学而言,为因应晚清以降西方叩关所挟带的军事长技、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学理等输入的冲击,荀学思想中所强调的课题:如"性恶"重视人欲之存在,如何"度量分界"以养足人欲,及建立"富而能强"的社会等等,大抵都可以看出在迈向现代化的氛围之中,现代性的诸多议题让荀学有了不同于传统学者的诠释面向与新的转化,一方面改变了他们面对传统学术的态度;二方面也让他们观看及思维世界的方式有了一种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马莹石 《考试周刊》2010,(33):122-123
在日语中,"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都有表示目的的用法,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日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语法点。本论文对"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表示目的时的异同点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总结,旨在给日语学习者一些帮助,并希望可以给日语教育的同行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5):83-83
"决"作副词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如"决不退缩"、"决无异言"。"绝"作副词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李胜彩 《辅导员》2010,(13):21-22
"子虚乌有"和"空穴来风"是一对反义词,可是,现在许多人常把它们当作同义词用。 "子虚乌有"出自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作者在赋中假托亡是公、子虚、乌有先生三人互相问答。"子"是古人对男性的尊称或美称,"虚"在这里作空无所有解,故“子虚”意为空无所有的先生。  相似文献   

10.
"翁"、"婆"由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富婆"是"富翁"类推而出现的新词,体现了语言的对称性。在语义表达上,二者具有不对称性。"富翁"的语义逐渐磨损而泛化的力度强于"富婆",性别、年龄均不是"富翁"的区别性义素,年龄作为"富婆"的区别性义素的强制性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胡志军 《考试周刊》2012,(26):34-35
"特点"、"特色"和"特征"都可以指"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性质",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同义"并不是"等义"。本文旨在从语义、句法搭配、语用三方面对三者进行辨析,找出三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后人常以"尚意"来概括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这里的"意"可概括为"以意得意"。第一个"意"是观念性、精神性的东西,包括主体的感觉、情绪、意志、观念、认知等精神性内容,主要是指书家的创作态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意",也就是追求书法的"神"、"意趣"、"意味"、"意韵",甚至是体现万物之"理"的"道"。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60年代的东亚有两个国家在列强的枪口下被迫走上了自救运动的道路.一个是中国,又一次遭受了外国入侵后,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进行了一场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另一个则是日本,佩里叩关给日本带来了极度恐慌,在内忧外患下,日本也进行了一场以“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为宗旨的明治维新运动.本文主要对当时两国自救运动中的宗旨进行分析,为何两国在时间大致相近、背景基本相同、宗旨本质一致的情况下各自进行了自救运动,但结果却一败一成,的确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第一,"之"的释义:郑笺把"谁之永号"中的"之"解释为动词"往",不免有些文法欠通。一.首先考察一下"之"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情况。"之"作动词(相当于"往、致、到"),带宾语,有四种情况:1、"名词+之+处所词":  相似文献   

15.
曹新民 《教育文汇》2011,(12):16-16
"教"是"研"的土壤;"研"是"教"的深入。教科研论文是"研"的成果,是"研"的结晶,是"研"的升华。老师只研不教,误人子弟;只教不研,定会平庸;教和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成长。因此,提倡老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应当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袁圆 《学语文》2013,(2):59-60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6月修订,第6版)中,"随后"与"随即"均被界定为副词,"随后"表示紧接着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多与"就"连用。而"随即"表示"随后就"、"立刻"。不少专著和论文都涉及这两个词儿,如陆俭明、  相似文献   

17.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施海燕 《考试周刊》2009,(9):149-150
在古典日语助动词中,表示判断语气的助动词有很多,但是就表示"推量、推定"意义的助动词来说,主要有按时间分类的"む"系列的"む、らむ、けむ"和按感觉分类的"めり"、"らし"、"なり"两组文语助动词。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学习者常常混淆这些助动词的用法,难以判断其使用的语境或根据。本文通过例句主要从活用接续、机能和语源等方面对后一组文语助动词"めり"、"らし"、"なり"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异同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绘画是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它在唐宋时期走向高峰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其过程是"丹青"衍变(渐衰)与"水墨"滋长(渐兴)互为表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