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新闻圈里的年轻人碰到一起,互相打问:嗨,你又在弄什么呢?如果说是某月某日在本报写了一篇什么报道,引起什么反响,这种回答已经不大提精神了,时髦的回答是:正在写一本什么什么书,某家出版社准备出版!对书本还怀有敬意的朋友不禁要问:难道写一本  相似文献   

2.
五月六日,是中国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的第一个周末,下午,陕报编辑部大楼座无虚席的会议室里迎来了一位中等个头、衣着朴素、充满自信和诚挚谦逊的通讯员。他走上讲台讲课。听课者,有报社的‘老总’、各业务部领导和全体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3.
许琳  杨道云 《新闻前哨》2011,(7):2-F0002
6月1日,历时12天的全国新闻界“百名编辑记者看湖北”活动圆满结束。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新闻界所承办的媒体最多、行程和历时最长的一次参观采访活动。该项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承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96家主流媒体的100余名编辑记者参加了此次大型参观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4.
记者俱乐部·日本新闻界的怪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日本著名的新闻杂志——《新闻研究》在媒体内部,发起了一次有关日本全国性报纸新闻报道的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51家媒体的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日本新闻内容雷同化”的占67名;认为报道风格呈现“一个面孔”的占69.7%,认为新闻报道缺乏个性的占40%,认为报道主观和客观并存的占22.9%。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届满百期,我们愿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几年来走过的这段历程,想一想如何进一步改进刊物的编辑工作,并热切期望读者和同行提出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新闻界服务,为读者服务。 1986年春,新华社党组决定将新华社主办的《新闻业务》、《新闻纵横》、《新闻摄影》三刊合并,办一份面向全国新闻界的新刊物。当试刊本于1986年8月问世时,近百封热情洋溢的来信,使编辑部同志倍受鼓舞。1987年1月,《中国记者》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正式创刊,几年来她一直受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深切关怀。尤其是中央一些新闻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的主要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6.
去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对我国新闻媒体完善应急机制是一次考验,对记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检验与考核也十分严格.在震灾报道中,很多优秀记者深入灾区第一线,与抗震救灾的战士们一道摸爬滚打,不惧危险,不怕劳累,将最及时、生动、准确、感人的抗灾救援情况,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7.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通往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之路,在1988年10月以前,对中国记者一直是封闭的。有人曾把那里称作“禁区”。不少访问约旦的中国人曾来到通往约旦河西岸的侯赛因桥,但只能到此为止。他们也曾隔着约旦河峡谷眺望对岸以色列的碉堡,碰巧还能目击沿着边境线蠕动的以色列坦克,但最多也只能遗憾地对那块巴勒斯坦土地编织一些随意的遐想。令人兴奋的突破1987年12月9日开始的被占区巴勒斯坦人民的起义斗争,把全世界的记者吸引到耶路撒冷来。据一位澳大利亚记者告诉我,大约有上千名外国记者麕集在  相似文献   

8.
王勇 《中国出版》2012,(15):53-54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我党对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具体要求,而作为服务对象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工人报,其记者一贯有"平民记者"之称,这给他们写出精彩的民生新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但前提是必须植根于基层的肥沃土壤。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适逢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两项活动的目的不同,其宗旨却殊途同归,这给工人报记者提供了关注民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深入基层是记者新闻职业生涯的新起点,这  相似文献   

9.
四海为家“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广州,只为了那一张‘无冕之王’……”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经方园先生一改唱,那凄苦的味儿,弄得满屋子空气发颤打抖。中国改革开放,使一些生财无道的文化人,清贫若干年后,离开圆桌走出屋子,走出窄小的天地,挥泪告别故土,靠一支笔一个本子,投身到大大小小的新闻单位。于是在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编外记者”、“打工记者”,亦称“流浪记者”。他们同千千万万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样,没有住房、没有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青年记者作为中国新闻记者中的主要活动群体,在新闻界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这种重视既来自于青年记者在抗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来自于自身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记者,使其在抗战中更好地服务于抗战建国的方针,发挥其中流砥柱的作用,新闻界开始了对青年记者培养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传媒一向热衷于揭露丑闻。最近几个月,它们又接二连三地爆出了一系列丑闻,不但引起了整个新闻界的震动,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丑闻的主角不是别人,而是新闻传媒自己。  相似文献   

12.
美国杰出的记者代表华莱士,是西方记者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持续半个世纪的从业激情,面对高职邀请时的理性回绝,面对社会问题的及时发声等方面体现了他始终如一的社会责任追求。他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又呈现了内发性、自觉性、外部性等特点。目前,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存在着记者的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本文对华莱士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经验,结合中国新闻界具体情况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告新闻和广告副刊 1935年5月1日,《新闻报》和《申报》本埠新闻报头条地位,都以七行大字三批标题四号字发排重要新闻: 世界重视之今日五一劳动节纪念市总工会举行盛大纪念市教育会开始识字运动 [本报讯]本市总工会以今日为五一世界劳动节纪念,实为劳动界有意义有价值之纪念日。兹定于今日上午十时在南市梅家弄该会大礼堂召集全市工界代表举行盛大纪念。同时本市识字教育会自五一节起开始识字宣传周,特报告识字教育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陈金松 《青年记者》2006,(20):42-44
在纪念第二炮兵组建4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二炮一名老报人,怀着诚挚而深厚的感情,回忆起二炮这支战略导弹部队新闻报道工作40年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的历程,所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纯共性报道到突出个性报道、个性报道与共性报道相互结合、双管齐下的报道新格局,以亲身经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介如何报道自己新闻界的新闻?这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现在大城市一般都有几家主要报纸,于是便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评好新闻奖,本报只得了一个三等奖,不仅消息里要着重强调还作上标题,而一等奖是谁,却提也不提———只订阅这家报纸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从北京大学财经奖学金班历届结业学员的情况来看,除被升职做领导的以外,一般一线记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写文章比参加研读前益发生猛,如猛虎下山、大江决堤般不可收,另一种是,做报道变得畏首畏尾,大幅度减产。  相似文献   

17.
该怎样评述,预测新闻界的发展趋势? 记者们在报道两会的同时纷纷关注着新闻界自身,这样,身在其中的我们反而难以评说了。读者们该会注意到,继十三大记者的活动成为热门题材后,这次两会期间,新闻媒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以异乎寻常的热忱与耐心,思考、考察、报道着新闻改革与新闻媒介自身。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各新闻媒介的报道也别出心裁地纷纷触及敏感点,表示出自己的意见,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思考,读者们亦在思考!综观新闻界的发展历程,其变化方式,往往是以报道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某一重大事件,而形成“突变”式的进展。虽然,这“突变”是日积月累而来,但却集中体现了新闻媒介现行体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与弱点,容易让人们借以预料新闻媒介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孙雁鹰 《新闻窗》2009,(5):15-17
今年8月,贵州都市报总编辑孙雁鹰应传媒领袖网记者张冬冬之约,就都市报纸特别是贵州都市报的发展历程、现状、前景作了交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和工作思路。现征得作者同意,将此文在本刊发表,供新闻界同仁参阅。  相似文献   

19.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是说来惭愧,我们报纸的改革主要是在形式上转圈:改进一些新闻的写作方法呀,搞一些密集性版面、增加信息量呀,等等。搞了一个农场领导压制、打击支边知青的报道,还被斥为“不真实”,说是向港报提供了“炮弹”,从此吓得重要的批评报道也不敢搞了。联  相似文献   

20.
《新疆新闻界》10岁了。十年中虽有风风雨雨,但它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并且表现出勃勃生机。 这个刊物生逢其时,土壤丰腴。80年代中期,适逢新疆新闻事业大发展之际,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报刊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广播电视也迅猛发展。这就需要大批能适应新形势的人,把新疆的新闻事业推向前进。当时新闻单位人才奇缺,“文化大革命”之后,国家几乎没有给新疆分配新闻专业人员,原有的新闻队伍本来就人数很少,加上自然规律之故,一批老同志先后离开新闻岗位;还有些人绕树三匝,远就高枝去了,这样更显得雪上加霜。一些新开张的新闻单位,常常没有一个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专业人员;老新闻单位也是人员捉襟见肘,加之新疆地处边远,信息闭塞,新闻事业明显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形势逼迫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人才,提高、壮大新闻队伍。《新疆新闻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