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荣 《图书馆学刊》2005,27(1):79-80
以今天的古籍目录著录规则去衡量古代目录作品的著录,可以发现各种目录作品著录所奉之体例并不一致.甚至同书中有时也不一致。因文言文习惯及古籍无标点等原因,使目录作品中书名的著录出现多种样貌。从书目之起源追论古代各种目录作品.可概括出中国古代目录书名著录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日本收藏有大量的中文古籍,而且十分重视中文古籍的整理和编目工作.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开展,日本图书馆也开始将古代中文典籍数字化.其中,有代表性的中文古籍书目数据有全国汉籍--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目录数据库、东洋学文献类目检索系统、东洋文库所藏汉籍目录等.而且日本各单位所藏的汉籍目录的数字化和共享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面向循证实践的中文古籍数据模型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人文逐步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借鉴“循证实践”和“循证社会学”的思想,提出了“古籍循证”的概念。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数据建模、实验验证等方法,调研古代目录、现代联合目录的编排体例和古籍元数据标准规范的结构框架,分析在互联网和机器智能时代,基于古籍循证的版本学、校勘学、分类学及历史人文学等特定领域的研究需求,设计一个可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古籍目录、元数据记录、古籍文献全文和各类古籍知识融合为一体的古籍数据模型。依托“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的建设,利用此模型和本体词表融合14种典型的古籍目录和古籍数据库中的数据,实现古籍的不同版本、分类和提要的聚类与比较、古籍著者和其他责任者及其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等初步的古籍循证功能,以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图6。表5。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4.
随着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中国古籍的分类问题再次引起目录工作者的关注。在有关讨论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是,传统的四库分类法以及现代的图书分类体系不能适应今天编制古籍分类目录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古籍分类系统。对这种意见,笔者认为,与其另建一个新的分类系统,还不如对四库分类法作进一步修订更为切实可行。四库分类法是一个集历代目录分类成就之大成的较为适用的古籍分类系统。它基本能够统纪中国历代古籍,反映先秦至清代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及组成部分的学术体系。因此,四库分类法问世二百年来,虽然不断有另建古籍分类系统的尝试,但迄今古籍分类仍基本沿用四库分类法。这个事实,便是它基本合理适用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丛书综录》等丛书目录所载词集类丛书甚为丰富,然囿于中国古代典籍浩繁等原因,失于收录者仍时或有之。兹依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补辑漏收词集类丛书目录4种,并作叙录。4种词集目录分别是:《花萼联咏集》、《海宁三家词》、《寿香社词钞》、《雍园词钞》。  相似文献   

6.
以彝族古籍目录整理和发表的时间为依据,将彝族古籍目录工作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分草创期、恢复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总结和探讨彝族古籍目录编制中的收录范围、分类编排和著录形式等重要问题,为彝族研究、彝族古籍目录研究乃至国际性彝族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试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中国古文献浩如烟海,前人为之编制各类目录,借以"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本文从史志目录、常用基本古籍目录、古籍版本目录、专科目录、禁毁书目录及辩伪书目录、丛书目录等方面介绍了前人在目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利今人对古文献资源这块丰富的宝藏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古籍目录研究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锷 《图书与情报》2001,(4):2-9,16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术研究道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古籍目录研究与编纂,就是其中小小的一个方面。文章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古籍目录研究与编纂工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4):124-128
《中国古籍总目》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国古籍目录,对了解和利用中国古籍大有帮助。但因规模庞大,书中难免存在讹误之处。部分总集类书目被编入集部别集类,分类不当,对此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10.
在建国以后的书目工作中,古籍编目算是颇具成就的领域。《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及一大批馆藏和地区联合善本书目录,无论在收罗宏富、著录准确和序列科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11.
古籍的著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目录学研究者们所忽视。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国古籍目录中著录内容、格式等进行梳理,从中揭示出中国古籍著录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古籍联合目录既能资源共享、方便读者,又有利于古籍保护和学术发展,但是现有的古籍联合目录收录数量与我国的古籍总量不成正比,质量也参差不齐。网络环境下,古籍联合目录的编撰需要提高效率,在种类、数量、质量上都有待增强。原有的、通行的古籍联合目录编目运作模式有周期长、效率低的弊端。我们应认真分析造成旧模式弊端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建立高效的古籍联合目录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依据彝族古籍目录整理和发表的时间,彝族古籍目录工作发展可以分为草创期、恢复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彝族古籍目录编撰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术研究工作,编撰者们通过目录著作的编撰,反映自己的学术理念,体现个人对彝族古籍目录编撰的一些思考,尤其是在目录的收录范围、分类编排和著录方式等方面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若将这些经验提升为彝族古籍目录编撰的基本规范,还需从理论层面进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悠久,古籍浩如烟海。古代的人要利用这些古书,就要求有目录。目录一是整理、记录古书,二是便于人们寻检。故《隋书·经籍志》曰:“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可见,目录是由于纲纪群籍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古代目录的种数可以用千计,本文专对各种类型目录溯源,采摭所得,辑纳成篇,以资参考。别录我国最早有内容提要的图书目录是西汉刘向、刘歆编撰的《别录》。  相似文献   

16.
李青枝 《图书馆界》2010,(6):80-82,90
基于对我国古籍联合目录建设状况的调查,总结现阶段我国古籍联合目录建设模式,并进行实证分析,对各种模式下的联合目录文献收录情况、功能特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今后古籍联合目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目前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稀见地方志提要》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北京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总目》中的方志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其在编纂和著录体例以及考订和著录的准确性方面各有优劣.因此,我们应从地方志的排序,地方志书名、责任者、版本的著录,内容提要的纂写等方面入手,找到编纂地方志目录更为科学、合理的体例.  相似文献   

18.
依据彝族古籍目录整理和发表的时间,彝族古籍目录工作发展可以分为草创期、恢复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彝族古籍目录编撰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术研究工作,编撰者们通过目录著作的编撰,反映自己的学术理念,体现个人对彝族古籍目录编撰的一些思考,尤其是在目录的收录范围、分类编排和著录方式等方面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若将这些经验提升为彝族古籍目录编撰的基本规范,还需从理论层面进行积极探讨。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具有丰富的戏曲史价值、文献学价值和文化史价值.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的发现、整理、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在20世纪的长足进步.本文回溯了20世纪至本世纪初100多年时间里数部重要的古代戏曲专科目录文献的整理研究历程;回顾了与戏曲著录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目录的整理研究状况;客观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戏曲目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四部分类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第二部重要的古代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它对我国古代目录学影响深远,对古籍考证、辨伪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