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寒山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佛理禅意,诗人通过这些禅诗表达自己的内在体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禅境。如何在英语语境中再现其独特的禅意禅境,让目标语读者很好地理解禅诗所表达的意蕴并感受其意境,译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文章选取了斯奈德和赤松译本中的个别例子,阐述了意象叠加法、视觉化翻译法、杂合翻译法和厚译法等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有效地再现了原诗所表达的禅意禅境,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浅谈妙悟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沦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通过自身在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中,提出了“妙悟”说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渗透出禅意、禅趣,以诗悟禅,以禅证诗,将流连山水,睹物忘返之乐与恬淡充盈,顿悟成佛之趣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创作出了为数众多的佛教诗,开创了初盛唐时期禅理与诗歌相结合,互为阐发的传统,以诗喻佛,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以禅证诗,立意深远,品味隽永。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禅理诗。其中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最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禅入诗,借诗遣怀"、"以诗说禅,空观自省"、"诗禅融通,随缘自适"等三个方面对苏轼的禅理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6.
解读妙悟     
匡晶 《考试周刊》2014,(92):20-20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结合自身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提出"妙悟"说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禅诗是禅与中国古代诗歌相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别。禅诗以禅为体,以诗为用。禅力求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等特征极为相似。禅选择以诗为载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与禅意表达独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即意境。禅诗的美学价值即禅诗意境。禅诗的意境表现有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禅是佛教精神的精髓,诗是文学殿堂的奇葩。禅诗是诗僧诗人的参禅悟禅之结晶,它以其禅味寓其理,以其诗味耐人吟咏,以其依托自然意象的描写,来悟出禅理,启迪人生。禅诗意境深远,韵味十足。基于去妄归真,万法虚空,性本清净三个诗主题来探讨禅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不少茶诗,渗透着禅学意蕴,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露无遗。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将禅意凝结于诗意与茶香之中,同时展现出诗人深邃圆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0.
唐代禅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的瑰宝,具有"禅"与"诗"的两重性,侧重表现禅理、禅趣,语言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充满空寂的禅意,在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唐代禅诗英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禅宗是一个审美意识高度自觉的宗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禅宗有令人神往的妙谛精义,有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有催人自新的最高境界。与禅宗相关联的禅诗,是心灵对自然的感应,是对活跃生命的传达,是对最高妙境的启示。与别的诗歌相比较,禅诗有独特的意象体系,独特的意境创造,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2.
王充阊的散文意蕴深厚,境界博大,积淀着浓厚的儒道禅意识,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济世致用的思想精髓,从道家思想中吸收了崇尚自然、追求审美、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从佛禅中吸收了空明清静的感悟方式,为当代文学创作思想深度的挖掘打开一个新的孔道。  相似文献   

13.
佛教初传、筚路蓝缕,历经汉魏六朝,立足华土,于盛唐之际烜赫一时。在与中国传统化的撞击和融会中,不断丰富着中华化。唐代学是中国古化中的一朵奇葩,因而,佛教对于唐代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浅而论之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佛典学形成、唐诗禅化和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代表东方生存智慧的中国禅宗文化,以一种诗性的言说方式,展示了现代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审美生境.它以超越常人的、圆融无碍的大智慧,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升华为诗意的描写,拓展了中国诗歌的审美领域,展现了东方民族特有的和谐审美生境.  相似文献   

15.
龙门石窟中的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窟是武周时期的两座禅窟,其共同之处就是在石窟内刻有25或29祖师像,刻其像的原因与禅宗北宗的争立"法统"之说有关。北宗立法统始于法如及其门下,盛于神秀及其门下;而后来的南宗的祖统说只是沿袭北宗之说而已。  相似文献   

16.
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禅宗普遍倡导实参实悟,视实参重于顿悟,将顿悟禅法导向平实修习,这一倾向表明元代禅宗的禅主其美学思想出现了向早期禅宗的回归。其倡导实参实悟的基本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追求人生的诗意栖居,他们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浓郁的美学意味。他们在对心性论的探讨中,对本体论范畴“禅”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对禅宗哲学与美学作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禅宗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其持顿悟教义和简便的修持方法、以农禅立教、中国化最彻底、弘法得到朝庭支持、得天时地利。禅宗兴盛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文化的发展应与政治、经济、民族心理相适应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石头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注意广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佛教教义、佛教内部各宗派的学说,作为建构禅学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在这种吸收、整合中,华严宗学说成了它的重要资源之一.这主要体现在本体论的"性宗"上,偏重于理事关系,他们对审美本源的探讨、对审美境界的追寻,又大都以华严宗的理事关系作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唐宋之际,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其影响遍布大江南北.当时寺院僧尼的经商行为也较之前代更普遍,形式更多样,更加堂而皇之而不顾及原始佛教教义的约束.究其因,主要是受到当时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及其成佛主张则更为有力地促进了寺僧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与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佛理对其贬逐心态的调整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诗人认为儒释相通,弘佛可以济儒,生活中常以统合儒释为己任,身体力行,并体现在山水诗等创作的审美进程中。他的诗艺因此有着新的开拓,达到一种宗教和艺术相互交织的境界。柳宗元统合儒释的精神义脉源之于谢灵运,而他的这一努力又对苏轼等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