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标点符号变异修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标点符号变异为语词入句的现象,并浅探这种变异使用的修辞效果以及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2.
程珏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129-130
变异修辞,就是突破常规、变通使用的特异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同义手段"的分析范式,对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实际语料和新近流行的网络语在语音变异、字形变异、词语变异、语法变异四大方面进行分类整理,以求探讨变异修辞的环境制约及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变异修辞语言,它往往笔有活法而不出法度,语句肆放而不逾规矩,它弹跳着把语句所铸造的意象自在活泼地展示出来,使意蕴孕育于具有弹性的变异化的语言之中,使语言具有宛转屈伸、天矫连蜷的弹性之美。它有的可以增加语言的意气的曲折、顿挫与回旋,有的使语言产生交替叠变的视觉和感应层次的神往。它的弹性是心灵的价值和自由度所驱使的结果。变异修辞本身就是一个谜,本文意在对这个“谜”的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4.
变异修辞是常规修辞的偏离形式。变异修辞意象审美是通过表达主体心灵体验激发审美意识外射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审美意识,接受客体则通过心灵震撼刺激产生审美意象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心理刺激,产生诗性化的语言幻象,达到常规言语表达难以比拟的审美效果。作为审美意象的载体,变异修辞能有效帮助实现言语表达中的意象审美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徐志摩诗歌为例,运用比较、解释等方法,对现代诗歌的变异修辞做了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徐志摩诗歌为例,运用比较、解释等方法,对现代诗歌的变异修辞做了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变异修辞拉大了辞面和辞里的距离,创造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受话人在进行解码时,必须根据辞面运用联想才能揭示出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变异修辞是相对常规修辞而言的。在行政公文当中,人们通常采用常规修辞的手段来调整和修饰语言,而对变异修辞的运用则比较保守。本文着重从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修辞学理论,结合典范的行政公文案例,分析了重复、模糊、创新、通俗、委婉等变异修辞手段的公文价值,力图为公文撰写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语言辛辣、怪诞、浪漫、疏放又新奇。其小说通过变异性语言的巧妙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得以抒发,特殊的心理得以表现,独特的风格亦得以展现。李碧华小说的变异修辞在语音上主要体现在摹声变异的运用、停顿,词汇上主要表现为拆词、文白夹杂等,语法上表现为超常搭配,语用上表现为简易线性表达、矛盾表达。  相似文献   

10.
变异修辞是指突破常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特异表达方式。《围城》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变异修辞的运用,《围城》小说语言的变异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变异修辞接受是变异修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异表达和接受构成了变异修辞活动的两极。变异修辞接受是指接受者对超常规表达进行信息解码,是言语变异表达的修辞效果实现的过程。由于接受主体的先在经验、认知能力的差异,接受发生的时间、空间的不同,变异修辞接受的个体性突出。  相似文献   

12.
在承认认知科学和修辞学存在不同的学科假定和研究目标的基础之上,文章认为现代认知科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同古典修辞学对辞格的关注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排比示例来证实认知科学对修辞学中的某些认定,提出认知科学将极大地丰富修辞学,而后者也会为前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实验语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顾由陈望道思想所主导的中国20世纪修辞学的研究,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修辞学的积极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视觉修辞研究及相关领域的译介,以及晚近以来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现状,明确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发展的瓶颈和理论方向。通过"使用"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的理论要素,深入中国现实和问题的内在肌理,逐步建构中国的视觉修辞研究。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小说在语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死疲劳》是莫言的经典作品,其语言汪洋恣肆,千变万化,尤其是变异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数目多,而且类型广。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研究:走向大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格或修辞技巧,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研究者的目光锁定在技巧层面,那么,修辞学作为"学"的价值,必然降格为"术",并导致两个结果:加深圈外评判的价值低估,加深圈内学术操作的自我封闭.这两个结果形成的合力,进一步加剧学科重建的疲弱.本文倡扬走向大视野的修辞学研究,拿出让人重新认识修辞学科的研究成果,这里可以开发的学术空间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卓然有成,也颇富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善于将语法与修辞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阐释了汉语中种种不易解释的语言现象;二是对修辞学的研究具有全局观,较早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修辞学学科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三是善于概括归纳相关修辞原则,重视修辞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四是重视在继承与借鉴中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从而建立起自己独到的修辞理论体系;五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修辞现象,为后人开展汉语修辞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国内开始模糊修辞学研究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国内学者已就模糊修辞的概念、形式、应用及功能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人们对模糊修辞的定义及其涵盖尚缺乏一致意见;对模糊修辞及语用模糊的区分尚不明晰;对模糊修辞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研究还有待深入;对英汉模糊修辞的对比研究尚显不足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今有关隐喻研究的最新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比较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隐喻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