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记者生涯中,总有那么一些感受深切,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经历。今年七八月间,我们随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起,来到北冰洋上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采访,度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日子。采访归来,数千张照片和厚厚一本文字记录还来不及整理,这里想说的,只是一些采访的感受。在想象与现实之间说到去北极,许多人都露出羡慕的神情。一望无际的冰天雪地上,夏季的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狗拉着雪橇撒欢般地没命奔跑,爱斯基摩人手持鱼叉和海豹、北极熊角力……这大概是北极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印象。确实,当子夜…  相似文献   

2.
北极之行     
1994年8月26日,由我们四人(浙江电视台记者高明,姜德鹏,史鲁杭和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负责人位梦华)组成的中国北极考察摄制组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我们的北极之行.  相似文献   

3.
北极村遥远但不古老,淳朴而不落后。靠“北”发财,借“光”生辉,北极人广纳八方来客。这里山青水秀,“神州北极”与“南天一柱”齐名;此地厚德载物,“北极人家”和“道德之家”一家。  相似文献   

4.
难忘北极路     
北极的路, 是艰难的路。 从飞机上俯瞰北极,白色的北冰洋冰面平坦如席。但是徒步行走在冰面上,就会知道并非这样。冰面上有高高隆起的冰脊,有又长又宽的冰裂缝,延绵千里的厚厚的积雪有半米多深。 参加北极科学考察,天天要走这样的路。冰上队员徒步前往北极点的长途行军,主要靠滑雪和驾驶狗拉雪撬,而我们几个记者在大本营附近执行考察任务,只能靠步行,要在冰山和裂缝间穿行,迈一步拔一下脚,踩出一个半米多深的脚印。 整个考察活动,相当部分的时间是在走着这样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一位采访北极、南极的记者,都是新华社记者.而第一位采访北极的记者李楠还是第一位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首次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胡当 《传媒》2021,(18):73-75
北极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已连续派出十多批科学考察队深入北极作业,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在科考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些高门槛的研究成果却鲜为大众所知.特别是我国青少年对北极的认知还停留在西方纪录片当中,认知浅显、单一且抽象.  相似文献   

7.
难忘北极行     
我的脑海里,至今还翻涌着那难忘的场面:北京时间5月6日下午3时20分,我与其他几名北极科学考察队的随队记者,乘坐小型螺旋桨飞机,在北极点银白色的冰面降落。我们一踏上冰盖,立刻与7名先期抵此的冰上考察队员相向飞奔。身旁有的队友,甚至两人抱成一团滚在雪地上……作为第一批抵达北极点的中国科学家与新闻记者(过去仅有个别海外华人乘飞机到过极点),我们的心,兴奋得仿佛蹦到了嗓子眼上。我庆幸自己能够在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成为这次壮举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动物摄影家田中尤常,为了拍摄北极熊的动态,不惜工本,兴师动众,终于完成了一个惊险的伟大旅程。由于北极熊是当今世界上最巨型及最凶恶的动物,长大时身长达三米,体重达七百公斤,在北极圈称霸称王,是可以食人的巨兽。故此,田中光常要到北极熊的地头——北  相似文献   

9.
1995年3月至5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及青岛日报等新闻单位的13名记者,随中国科学考察队远征北极。在北极期间.他们努力克服时差、寒冷、饥渴和极度疲劳造成的种种困难.在帮科学家共同完成科研取样的同时.向国内发回大量电视、摄影及文字报道.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0.
早就听说处在祖国“北极”的边防连队很偏远、很艰苦、也很神奇,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瞅一瞅。2006年报社的领导把我安排在边防九团四连蹲点,终于有了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北极”的边防连队和官兵。  相似文献   

11.
~~“北极”夜哨@乔天富  相似文献   

12.
北极,留下中国记者的脚印孔晓宁北京时间5月5日下午3时30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租用的一架加拿大小型客机,载着我们一行随队记者,终于在以一面五星红旗作为标志的北极点附近停下来。舱门打开,舷梯刚刚安好,我们便一个接一个冲下飞机,与先期抵达的几名考察队员...  相似文献   

13.
14.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阿拉斯加西北的楚科奇海域发现了9头正在游泳的北极熊,这里距离最近的海岸有50至60英里,对北极熊来说已相当遥远,它们有可能是被融化的海冰带到了这一水域的。卫星影像同时显示,该水域附近的海冰几乎全部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一年前的夏天,我作为新华社 记者随同国家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北极采访,两个半月的海上和极地生活,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以下零零碎碎这些文字,希望读者任炎炎烈日下跟随我的回忆、体会一丝来自冰天雪地的凉爽和新奇的同时,能够对中国记者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考察船上的新闻记者 也许中国新闻的历史将会在某一页或显著或不显著的角落写上这么一句:二十世纪末,一艘中国考察船首航北极,船上有二十名记者,占乘客总数的四分之一,表现了这个时代中国人对这次科学考察空前的热情和关注。 如果有谁想要了解今R中国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北极地区海床底部数百万吨的甲烷正缓慢地释放到大气中,这将给地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7.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18.
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中国科考队员第一次在北极点插上了五星红旗,圆了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北极之梦。当勇士们回到祖国时,迎接他们的除了掌声和鲜花,还有一套精美的图书——《神奇的北极》。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仅仅把南极和北极视为冰天雪地那就错了,因为那里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仅以煤为例,极地的煤储量就高达约21030亿吨。也就是说,极地煤的储量要占世界煤储量的二分之一。 笔者以前曾远征南极大陆,经查资料,知道南极拥有巨大的煤储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08,(12):5
据俄罗斯《真理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各国对北极地区的划分斗争也掀起了新的热潮。北极地区蕴藏着全世界25%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且冰雪掩埋中的格陵兰岛也逐渐露出土壤,它很可能脱离丹麦,成为又一个石油大国。北极5国部长级国际会议近日在格陵兰岛举行,美国、俄罗斯、挪威、丹麦和加拿大就北极地区划分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