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屈原《招魂》 湖南人相信人有灵魂,灵魂离窍是遭灾致病的主因,因此有招生魂的习俗,类乎《楚辞·招魂》内含。 《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招的是他自己的生魂而不是招他人的死魂。王逸以来历代许多楚辞学者谓为宋玉之作,谓宋玉在招屈原之魂;也有定为屈原作的,谓屈原在招怀王之魂。招魂之礼,本来既施之于死人,也施之于活人之“失魂落魄”者。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如果一魂不守舍则精神恍惚;二魂不守舍则久病缠绵;三魂不守舍则谓之“魂离魄散”,一命呜呼了!所以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招魂》篇中说:“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思想内容上浅析《招魂》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招魂》系屈原表达自己身遭离乱时精神痛苦解脱之心愿,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而非楚怀王之魂;二是《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抒发了作者的爱乡爱国情怀,并以此利用已有的巫术形式表达更高的人生追求,在人生自我实现的层次上超越了巫术。  相似文献   

3.
对于楚辞中的《招魂》一文,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到底招谁的魂。本文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其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因此,《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相似文献   

4.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潘啸龙先生对《招魂》的作者及其价值判断所持的观点是不对的,认为司马迁所读《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不是宋玉;《大招》乃汉人仿作;《招魂》的思想价值也不是表现在对历史文化与民俗的认识上,而是屈原的抒情写怀之作  相似文献   

6.
(三) 《招魂》的魂主是谁?司马迁没有说,这是本篇又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要而言之,影响较大的有三说:宋玉招屈原魂说;屈原自招说;屈原招怀王魂说。这三种说法相对的一个比一个出现得晚,但新说出来之后,旧说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新说相对立而存在,相驳诘而力求自圆其说。本文下面分开来谈,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  相似文献   

7.
《史记·屈原列传》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招魂》之作者为屈原,司马迁说得很清楚.但四百余年后,后汉校书郎王逸在《楚辞章句·招魂叙》中又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王说何据,未见详述。故后世之治《招  相似文献   

8.
由《招魂》魂主问题引起对楚辞体例的重新审视,认为在考虑楚辞的体例时,应当将形式与内容分开;另外,关注了刘勰所辨究竟是《招隐》还是《大招》以及《招魂》中的"些"字。  相似文献   

9.
《楚辞·大招》究竟属于巫觋歌词还是文人诗体的争论,从汉代持续至今,有关该篇产生时代的说法也不一而足。 本文则着眼于《大招》本身,从饮食、乐舞及女色、建筑并苑囿以及美政等四个方面,进行 了系统而具体的分类讨论;同时又以楚墓发掘的考古材料与篇中内容相互印证,并时时取屈 原《招魂》对读比较,从而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许多 新的启示。其结论为:《大招》产生于南楚政权与巫觋神权紧密结合的较早时期,它所表达 的是一种巫权至上的宗教情感,本质上仍属于实用的招魂歌辞。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21,(6):58-64
陈大文《楚辞串解》是稀见的清代楚辞学著作。与陈大文生平相关的文献记载稀少,学术界对他知之甚少,且存在混淆同名者的情况。通过考辨史料,可以得知陈大文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江西宁都州石城县人。陈大文《楚辞串解》一书体例特别,仅包含《离骚》《远游》《国殇》《礼魂》四篇,“串解”主要针对《离骚》一篇。他从宏观叙事的角度把《离骚》分为前路、正面、后路和总段四个部分,认为屈原是真正接续儒家圣人之道的传人,由此将《离骚》纳入温柔敦厚的诗教中,直接否定屈原有怨情。同时,陈大文还认为《招魂》是宋玉招其师屈原魂之作,并大贬宋玉“持禄保身”,有负良师。  相似文献   

11.
杜浚与屈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浚最尊屈原,认为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缘嗔而作"的优良传统,而屈原之后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也无不是"缘嗔而作"的.屈原自称其诗歌乃"发愤以抒情",即杜浚"缘嗔而作"说的理论根源.在杜浚看来,"风骚"传统的核心是"真",凡是继承和弘扬了"风骚"传统的杰作都是"真诗".他洞察诗坛积弊而忧患诗道遂亡,乃睥睨一世、疾言厉色地诋诃昧者,振臂大倡为诗首要在于"真"的"贵真说".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屈原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特别是其精神是历来文人的精神粮食。本文论述了杜甫的爱国精神、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秉承了屈原的优良传统,探屈原之精妙,得楚骚之“沉郁,”挟风骚而高蹈。  相似文献   

15.
论屈原的艺术气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 ,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 ,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 ,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 ,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思想情感是历代屈骚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汉至今,多数研究者只肯定他的爱国情怀,而对其个性的评价却往往失之偏颇.本文从社会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屈子的思想情感,并对其思想根源进行了探究,以发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思想情感是历代屈骚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汉至今,多数研究者只肯定他的爱国情怀,而对其个性的评价却往往失之偏颇。本文从社会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屈子的思想情感,并对其思想根源进行了探究,以发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9.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20.
应该利用楚简、秦简、汉简、帛书帛画、青铜器及铭文等出土文献研究屈原与《楚辞》。楚辞学者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楚辞 ,往往是零碎的、局部的、辅助性的 ,大部分局限于字词训诂层面 ,少数涉及到作品层面 ,作家层面尚未涉及。而通过考古研究 ,可以追溯屈氏家族与楚王族的关系 ,探索屈原家族传统与思想渊源 ;可以论定屈原生平三大环节———从政、放逐、沉江的真实性 ;通过屈原与《楚辞》的参与和“援助” ,推进“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