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晶 《出版广角》2013,(5):34-37
出版的品质取决于出版人的素质,具体而言,也就是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追求。这一理念也正在为更多的出版人所认可。出版物是文明成果得到积累、文化传统得以流传的重要载体,出版人则是这一工作系统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出版事业便丧失了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外化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一旦有了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贯注,出版则成为文化建设之中,成为国民精神发展、人类文明承传的重要渠道。通观中外有影响的出版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出版品质的因  相似文献   

2.
方卿 《现代出版》2013,(2):F0003-F0003
出版人素以文化人自居。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职业信念,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境界。然而,只是崇尚文化还不足以造就合格的出版人。出版人不能囿于文化,而是要跳出文化,更多地关注市场、关注技术。这是出版人有别于学者、作家等其他文化人的地方。显然,这也是出版学研究和出版教育应该重视的地方。出版物要借助市场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抗震救灾及重建家园尽心出力,无疑是出版人的责任,也是出版人的功德,能否将这一份功德做得圆满,我们日常的职业功课,是重要的依凭。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之于出版人的作为和追求无比妥帖,过去的编辑常自谦为编书匠,透出了老一辈出版人为出版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当下作为年轻一代出版人,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里做好一个编书匠,成为时代给我们的命题.笔者拟结合自己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谈一点认识. 崇高的境界 做好编辑工作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出版人的工匠精神首要一条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是一切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出版人必备的精神.编辑是当代文化大生产中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优秀文化传播的引导者与选择者、文化传承积累中的呵护者与发现者,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21世纪的出版人,既要做学问,也要考虑市场,让出版的图书在市场上更好的流通,让所有读者能够更好的阅读和传阅,出版人便成为将学问与生意完美结合的掌舵者。我想,这也是所有出版人想要看到的最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6.
第二种垃圾     
现在出版人凑在一起,谈的多是码洋和如何弄码洋,基本不谈理论,这不仅是因为理论环境、学术环境太糟糕,这本身也是出版人对理论建设和理论本身的蔑视。  相似文献   

7.
国民文化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要不断走向世界,出版业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大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出版人队伍.如何锻造高素质的出版人队伍,本文通过对出版人工作特质的总结和分析,结合后现代管理中的自我管理理念,阐释了出版人实现自我管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WTO是和21世纪一起来到中国的。作为出版人,我们将与外商一道来构建新世纪的中国出版物市场。这种必然的状况一方面使我们触摸到国际出版界跳动的脉博,深深感受到新中国向世界大踏步前进的脚步声,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这些过惯了政策保护下好日子的“垄断”行业的出版人不无担忧:“狼”终于来了,我们手里的这杯羹要与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分享了。真正有出息的出版人将挺起胸膛,迎接这场回避不了的挑战,毕竟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是出版人坚强的后盾。毫无疑义,中国出版人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终将实现。无论是强强联合,还是强者兼  相似文献   

9.
朱瑜 《出版广角》2012,(6):47-50
他从业30年后从管理岗位重回出版一线"再作冯妇",被评为"新锐出版人"和"798致敬创意出版人";有人认为他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在为出版业唱最后一曲挽歌,头顶美好理想,悲壮前行".他说,每个出版人都需要有一点堂吉可德的精神,每个出版人也应该有自己向往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0.
《现代出版》2011,(1):F0003-F0003
一个真正的出版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应该有自己的出版理念。书比人长寿,应该是每一个编辑,每一个出版人矢志不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书单即人们为了选书而开列的书目。这里面既有读者为了自己阅读选择的书目,也有出版人的"选题单"。本文记录了中国近百年来出版史上九张特殊的书单,对于我们今天的出版人仍具有相当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做畅销书是出版人的目标,做畅销的常销书是出版人的出版理想.对出版人来说,质量过硬的产品是保障,是培育畅销书的原生土壤.做一本好书,需要出版人有信心、有恒心并付出努力,借力渠道匹配和多形态营销,维护好产品的口碑,做好产品的长尾,将那些畅销的图书打造成真正让读者喜爱的品牌,甚至成为常销书.  相似文献   

13.
我借用"生命工程"这个概念来描述一部书籍的开发与营销活动,是基于对出版人责任的认识和对出版业价值的理解.一部好书是有生命的,这生命的内核是著作者创造的,而我们出版人对于这部书稿的选择、编辑、整体设计和制作、宣传、促销、销售等一系列的运作,与遗传科学生命工程实验中孕育、培养新生命的过程有某些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出版人     
出版官方有一个规定,要求在出版物的版权页上,以"出版人"的名义,署上出版社社长的名字.2009年我来北京,出任海豚出版社社长,总编室更新版权页内容,要在"出版人"一项上,换上我的名字.当时我说,"出版人"一词含义模糊,这样在版权页上界定社长的第一责任,似乎不太合适.那署什么呢?其实我在辽宁教育出版社担任社长时,就己经自作主张,为自己署名为总发行人,这也是我从国际出版惯例中学习到的一种做法.这一次在海豚出版社的版权页上,我还是将"出版人"划去,换上"发行人".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有一个著名的忧虑:生还是死?当前一些出版人也有一个类似的生与死的忧虑。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哈姆莱特忧虑的是:生好,还是死好;而出版人忧虑的是:会死,还是会生。  相似文献   

16.
《出版经济》2004,(7):16-16
定性来看,造货能力对出版人来说有几道门槛.由高到低,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出版界普遍认为,对刚进入出版行业的新人来说,年加工100万码洋的图书已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一年忙碌下来,生产图书的能力达到千万码洋以上的出版人,可以说是小有规模;而突破亿元码洋的造书能力,对出版人来讲,则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有5亿码洋造货能力的出版人,则是出版界的高手;10亿码洋的出版造货能力,目前当是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7.
书业人语     
出版人的现代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职业化的出版人,不能把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当官做。但现在的平台大多是一个做官的平台,这也是我国很难培养出职业出版人队伍来的原因。又比如,大学出版社是处级单位,许多大学把大学社社长当作普通干部经常轮岗。当社长几年,刚摸到出版规律就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出版人在出版业态的思考与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地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这对矛盾的交织并行,缠绕斗争,是出版业今后的新常态之一。常态不是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出现的任何此消彼长都不足为怪。《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传统出版人曾经将全球化视为一只狼。10年的经历似乎说明,传统出版人没有被此狼吞噬。全球化的结果使传统出版人更加方便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出版信息、出版资源,并迅速转化为国内出版生产要素。比如,传统出版人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美国亚马逊出了什么书,国外哪位知名作者正在着手  相似文献   

19.
祝元志 《出版广角》2016,(22):26-28
“出版+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出版”,出版人依旧迷茫.互联网进入2.0时代,出版业对互联网依然爱恨交加,图书阅读是全民刚需,是最大的流量入口,却有很多出版人依旧没有走出抱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局.本文试图论述“互联网+”对出版人的思维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出版人的“呆气”□丁亚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如何生存与定位,是出版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这之中,出版人的态度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出版业无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有许多事情未能尽如人意。图书品种数量剧增,质量下降,各社选题相互仿效,“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