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框架之所以会导致认知偏差在于框架的偏向性和刻板性,互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偏向性和刻板性。本文通过对《环球时报》对北京奥运的报道,分析了互动框架的运用与建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信息早已成为国外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的对象,同样,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并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也出现了~批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影响力重大的媒体,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多次的传媒接触统计表示,时事政治类新闻列我国各类受众最关注的新闻之首。”也正如李旭东(《大家文摘报》总编辑)所说:“国际时政类周报的勃兴引发了新闻圈的模仿和关注,但在理论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正式创刊。这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了平面网络结合、中文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市场不断出现“新大陆”的今天,与民众越来越关注国际事件同步,国际新闻报道作为明显有别于国内消息的一大新闻内容,也越来越成为业界炙手可热的一块蛋糕。中国传媒的报道中,国际新闻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报纸以及电台,国际报道的内容都在迅速扩张,报纸有了国际新闻的专版,甚至有的出了国际的专刊。乃至省级的电台都有了国际新闻,这一切,在过去都是没有的,持续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看来跟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已经  相似文献   

5.
近日,我县地方报上选登了两篇<民情日记>,看后深有感触.第一篇是某镇党委书记的<民情日记>.事由是某村财务未公开,新一届村委会主任认为村财务不明,拒接公章,村两委工作特别是村电网改造陷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6.
美国9.11事件的发生和阿富汗战局的延续使得国际新闻日趋低迷的市场再次涌起了热潮。一时间,以国际新闻为主的报纸成为零售市场的宠儿。但是,诱人机会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严峻的挑战,媒体普遍陷入了报道阿富汗战局的争夺大战中。马克斯韦尔·E·麦库姆斯曾经用“相对稳定原理”来解释这种媒体间争夺“大饼”的竞争。这一原理认为,人们花  相似文献   

7.
李虹 《新闻传播》2005,(10):36-37,39
《环球时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办的子报,它立足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快捷翔实地报道全球热点新闻,准确及时地评论重大国际事件,生动活泼地反映多彩世界。自1993年至今,创刊十余年来,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深度的解读等鲜明特色,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国际知识的大门,  相似文献   

8.
9.
10.
今年10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收到渝中区法院知识产权庭19份应诉通知及传票——《环球时报》社以重庆晚报侵害其知识产权为由,提出向其公开赔礼道歉、赔偿近百万元的诉讼请求。据初步了解,《广州日报》、《扬子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也遭遇同样的官司,其中《广州日报》的诉讼标底高达1000万元。据相关人士预测,《环球时报》发动的这场诉讼战,将在媒体间和法律界引发一场大争论:转载、摘编其他媒体的新闻报道是否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11.
《环球时报》是中国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新闻类报纸,其权威性与认可性不容置疑。本文选取2007年上半年的《环球时报》,结合平时的阅读理解,随机抽取22份样本,对这些报纸的头版版式进行分析,并试图对其他报纸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3,(6):64-64
《环球时报》近日起正式推出美国版.成为首家在美国同时推出中英文版日报的中国媒体。《环球时报》美国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美国版延续在中国发行的《环球时报》的特色,即以尖锐创新的报道、独特深刻的分析,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向世界报道一个真实、变化的中国.传递中国民间的声音.反映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和公众舆论。同时.美国版将逐步增加美国社区内容.力争逐渐为美国读者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3.
钟家斌  赵鹏 《青年记者》2007,(12):50-51
现在,谁也不能否认图片在纸媒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读图时代,《环球时报》仍然坚持了内容定位策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发展历程及其成就《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其前身是《环球文萃》,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现已发展为中国的一份权威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副总编辑段静涛说,当时创办这份报纸的目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14.
陆诒(1911—1997)先生恐怕对许多人甚至一些记都已经陌生了。但他决不应该被忘却,他是抗战期间与范长江孟秋江齐名的三大战地名记之一。《战地萍踪》这本书是作于198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15.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16.
《往津日记》是关于越南阮朝特使阮述第二次使华经历的记录,是越南汉籍中保存并流传至今的仅有的几种"燕行记"之一,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从《往津日记》可以看出晚清中越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呈现出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魏金成 《新闻界》2005,(6):87-88
众所周知,准时出版早已成为发行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报社是应该死守“行规”呢,还是灵活地运用发行规律?对此《环球时报》做出了明确的回答。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为抢发这条震惊世界的新闻,《环球时报》决定提前一天出版。同年10月7日美国空袭阿富汗,《环球时报》又紧急撤回已印刷完毕的报纸,不惜拖延时间,连夜对报纸的内容进行修改。单从形式上看,《环球时报》既有“迟到”又有“提早”,可以说是对读者的严重违约。可是高额、稳定的发行量却又给我们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新闻来源、报道议题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环球时报》"关注中国"栏目,如何选择和建构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关注中国"通过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呈现的图景是西方主流媒体中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体现了支持国家利益和既有政治立场的编辑政策,在解读国际舆论上,对西方涉华报道虽有所遮蔽和凸显,但是作为一份国际新闻报,也显示了其力图听取多种声音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在民国的军阀中,阎锡山总是很另类。即便是记日记这样的小事,都很特别。阎的日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记事,只记理。”大多是随想,有的更像格言。别人的日记论“篇”,他的论“段”,每日可记数段,也可只记一段,甚至数月只记一段。每段前均有大流水号标识,当然也有日期。阎记日记,形式也很特别。据阎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年太原绥靖公署机要科有一科员叫刘石生,精书善画,是五台县河边村人,跟阎同乡,深得阎的信任。每晚阎在接受医生按摩时,就会把刘石生叫进去,阎说一句,刘就记一句,然后回去再把记下的“理”工工整整誊抄在固定的日记本上。…  相似文献   

20.
从《心灵原稿》谈凡人日记的出版李保平【石家庄】承储瑞耕兄见爱,将他的厚厚的《心灵原稿》一书赠我一部。此书内容别开生面,是作者三十五年日记的选编。花山文艺出版社不久前推出的这本书,足以使出版工作者认真思索凡人日记可否出版,出版日记给谁看,人们究竟喜不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