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门面简陋的书画店里,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的一幅草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林先生的字,又一次让我心醉神迷,呆看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林先生的书法,是他为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写的一首诗。不懂书法的我却一眼就喜欢上了他的字,而今那种感觉又在心中苏醒,仿佛30岁仍孓然一身的人在茫茫的人海中邂逅他18岁时的初恋。林散之的字如林散之其人,潇洒儒雅,而又傲骨铮铮,气势逼人。他晚年的行草,已到了物我两忘,出神入化的境界了,让人叹服,也让人惭…  相似文献   

2.
林散之     
书画家林散之,1898年农历十月初七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他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人塾读书。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12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相似文献   

3.
本大典是我国第一部总结中国书法草书书写规律的大型工具书,编著者刘少英先生积15年功夫集草书之始自汉代至清初草书真迹之大成,而又得到当代书坛巨匠启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的充分肯定和亲自校正。本大典汇集75个形符300多个字旁约3万个草字,分为左部、右部、上部、下部、总部五个部类。本大典编创独特,思路新颖,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探讨草书艺术书写规律的一大空白,对初学者和研究者都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4.
正1951年,沈鹏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那年他正好20岁。由于他是全国政协委员,至今,他仍是在岗职工。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庆祝成立60年庆典活动,正好是沈鹏先生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60年。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尤其是书画市场最为繁荣的时候,沈鹏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书法艺术。如今,沈鹏的行草书享誉天下,一纸难求。赵朴初先生赞赏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启功先生说:"仆获交沈鹏先  相似文献   

5.
张志和简介     
《新闻三昧》2005,(2):F002-F003
张志和,学博士,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生于河南邓州,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当代名学、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典献专业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楷书作品入古出新,刚健疏朗,安雅蕴籍。行草书洒脱自然,格调清新。  相似文献   

6.
<正>千里长江逶迤向东,浪花淘尽千古英雄。在苏皖交界的长江下游,林散之先生长于斯,眠于此。而立之年,他负笈沪上,师从黄宾虹。尔后,林散之于经年累月的朝研暮磨中,发乎至情,造就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当代草圣"。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中国》杂志打算出版一期"特辑",计划在其中安排一项内容——《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时任《新华日报》编辑的田原先生被借调到《人民中国》编辑部工作,田原先生积极地向《人民中国》编  相似文献   

7.
王曼华 《中国广播》2010,(1):57-57,60
我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不仅以他的文学创作蜚声海内外,他的崇高人格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从1993年巴老90岁生日开始一直到他百岁病逝,我有幸每年来到巴老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学习如何做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  相似文献   

8.
张瑞娟 《新闻爱好者》2008,(4):F0003-F0003
孔庆中先生在孩提时代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楷、小楷、行书、草书样样基本功都非常坚实,青年时期便经常参加书画活动并多次获奖。10年的教学生涯中,孔先生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书法创作研究。退休后,他追求书艺更加勤奋,近乎痴迷。  相似文献   

9.
眼前几十幅书作,或悬于墙壁,或展于书案,是李甫运先生40余年研习的古隶书法作品。内容有司马迁、刘禹锡、苏东坡和毛泽东的诗文,也有习练孙过庭、贺知章的草书。  相似文献   

10.
郝永伟 《出版广角》2015,(12):82-83
以草书著称书坛的刘艺先生,是中国书法领袖集团的代表之一.笔者责编的《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是刘艺先生书法理论研究的精华所在,通过这些书法理论,刘艺先生对个人、时代与社会关系,对宏观视野中书法事业的繁荣昌盛、微观状态下书法创作"荒腔走板"的深情指认,令人瞩目而同心.  相似文献   

11.
恩师柴作梓先生已于2006年1月2日去世,享年85岁。柴老师曾任山西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是山西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创始人之一。读着恩师留下的《往事随笔》一书,仿佛过去的岁月又浮现在眼前。柴老师1946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后留校被聘为经济系助教。当时图书馆收到一批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失散的图书急待整理,时任校长的徐士瑚先生派柴作梓去北京大学图书馆进修学习。柴老师在北大图书馆,认真仔细地学习了采购登录、分类编目、典藏阅览和参考咨询的全部业务流程。一年后,他返回学校,被聘为图书馆代理主任兼编目股长,开始了长达40年的图书馆工作。用柴…  相似文献   

12.
一六十年前,一九二二年我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读书的时候,认识了饭森正芳先生。他已五十多岁,我才十八岁,我们成了忘年之交。我这个年纪轻轻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和日本老先生交朋友呢?因为饭森先生是日本世界语者,那时候我和同学吴克刚在向胡愈之先生学习世界语,是胡愈之先生把我们介绍给饭森先生的。饭森先生原来是日本世族出身的海军军官,后来受了托尔斯泰的和平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书”字解     
《图书馆》1980,(2)
“书”字是图书馆三字的简写,是我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所造。按繁体字计算,“图书馆”三字有四十一划,简写成“书”,可以省掉二十八划,若用草书则只有  相似文献   

14.
林联试解     
周汝昌先生不久前曾借《团结报》(1997.2.5)披露了珍藏多年的林则徐的一副对联。联文曰: 庆云扶质,清风承景。鸣凤朝阳,翔龙仰霄。关于此联周先生介绍说,落款姓名林则徐三字是草书(笔者按:根据林公对联署名习惯,当为"则徐"二字系草书),不易辨认;下面图章二方:"林则徐字少穆号竢邨"(白文),"某某太保之章"(朱文)。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教学生学。”电大学生以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特别是1995年开始招收的“注册视听生”,实行不组班教  相似文献   

16.
听听作家说出版白继英台湾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这两年在大陆的影响越来越大。从1948年先生20岁由金陵大学外文系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他开始在厦门的《星光》、《江声》等报刊上发表新诗和短评文章,早期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郭沫若、臧克家的影响。后来先生进入香...  相似文献   

17.
徐生力,字金朝,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自1980 年开始系统学习书法以来,先从唐楷入手,后又学习米芾、怀 素行草书,继之潜心汉隶秦篆,近年又追溯赵孟頫、王羲之、黄 道周小楷。并于1985年参加河南书法教育中心首届函授班, 1986年至1987年参加西安长安书法函授班,1997年至2000年 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中级班和高级班,被评为优秀学员。 2004年6月加入河南省书协,2005年被河南省书画院聘为兼 职书法家。 主要艺术成就:1996年,作品入选省总工会“河南职工书 法美术摄影展”,作品入选国际文化出版公…  相似文献   

18.
眼前几十幅书作,或悬于墙壁,或展于书案,是李甫运先生40余年研习的古隶书法作品.内容有司马迁、刘禹锡、苏东坡和毛泽东的诗文,也有习练孙过庭、贺知章的草书.  相似文献   

19.
原郑州市图书馆馆长、《河南图书馆学刊》副主编、研究馆员周树德先生是我省图书馆界的著名专家和"文革"史研究者,2012年2月19日下午6时40分去世。周树德先生出生于1943年7月,浙江嘉兴人,1963年到郑州市图书馆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因工作、学习出色,被批判为走"白专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严”派令我痴迷 1980年.我如愿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有一天.我拎着两壶开水路过剧团资料室.第一次听到严凤英先生唱《牛郎织女》,她的声音震撼了我.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学习“严”派.那年我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定下这一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到处寻找严凤英老师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