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赵娇莉 《大观周刊》2011,(19):135-135
《蛙》以书信和戏剧两种形式讲述了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以国家政策的变化为主线,通过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矛盾冲突,反思了生命与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伏羲伏羲》是刘恒上世纪80年代后期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冷峻的文风、"零度情感"的叙述,以"性"的描写为媒介、为载体,通过杨金山与王菊豆、杨天青与王菊豆、杨天青与杨天白等人欲望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冲突,表现了人伦与人性、人性与兽性、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冲撞。  相似文献   

3.
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一个令作者头痛的难题,也是艺术家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热点。 问题是如何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谓历史真实,是要求作品的基本事实和人物故事,能反映出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可信。所谓艺术真实,则要求艺术家塑造出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故事有波澜,有矛盾有冲突,总之,要通过艺术虚构,丰富人物性格,激化事件冲突,人物、故事,让观众觉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受到艺术的感染。要做到这些,就需要  相似文献   

4.
魏延清 《大观周刊》2011,(19):137-137
《太阳黑子》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作者透过云绕雾遮的案件,探入森森的人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与人性,表现出法律与情理的冲突,同时让读者对法律的庄严有了更深的体味。  相似文献   

5.
王永 《新闻世界》2011,(6):182-183
苏童的女性主题小说,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对女性生存困境进行关注,表现出了他对女性群体的悲悯与同情。本文通过对妓女化的人物设置、非历史化表达、女性与女性对抗冲突模式和意象化写作四个方面解构苏童女性主题小说,探讨苏童在探寻人性中运用的典型化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篇稿子能否刊登,多半在于抓题。通讯员经常头痛的事,也是抓不住题目。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有价值的题目呢?介绍六种招法,供广大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中参考。 招法一:矛盾冲突 文学创作讲究矛盾冲突,有冲突才有情节,才有戏。西方的新闻人员采写新闻也非常重视抓矛盾冲突。什么是矛盾冲突?所谓矛盾冲突,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抓矛盾冲突就是抓事物的对立面。一家农民招了个倒插门女婿,一开始日子过得挺顺利。后来倒插门女婿要经商挣钱致富,开了一个洗衣店,而岳父母两位老人却认为农民就应老老实实种地,开什么洗衣店,这是不务正业。由此,老少两辈人产生了矛盾,互相对立,彼此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甚至互相动了手,伤了和气,导致了分家。为此,一作者写了《分家》一稿,反映农村新旧两种观念的斗争。此稿发表后在全国获奖。一个团在年终评奖时,围绕评一连还是评三连为先进连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12,(10):20-20
《黄色行李》一书描述了自1842年开始的往古巴贩运中国苦力的、充满了贿赂、虚伪、欺骗、残酷和惊险的罪恶交易。作者以十九世纪下半叶充满矛盾冲突的时期为背景,通过描写故事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凸显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双方误解和歧义,经过细致的布局安排和前期对东方文化的确凿调研,从历史和民族融合的角度艺术地勾勒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作者玛尔塔·罗哈斯是古巴著名的女记者和作家,充满社会责任感,历来关注殖民时期的古巴社会,对古巴民族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上映的家庭伦理剧《新上门女婿》不仅打破了以往此类电视剧聚焦婆媳矛盾并放大婆媳冲突的传统,将叙事焦点对准了丈母娘和上门女婿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传递了许多正面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对剧中典型人物的分析,从感恩与回报、宽容与奉献、骨气与尊严、担当与责任四个方面对本剧传递的宝贵人性光辉进行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劳动创造美,创造美的劳动是否也使劳动主体感到自由的美呢?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完善越来越表现出非同步性时,它已日益成为一个被全球所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科技一直不很发达,技术与人性间的矛盾不很突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高科技的引进,这一矛盾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结构是两个对立人物在一部剧中的全部矛盾冲突过程。万事开头难,戏剧的开头,从哪开始写是最难的,选择的标准是,能否在极其有限的戏剧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迅速展开矛盾冲突。笔者结合广播短剧《山丫》对广播剧剧本创作的结构设计进行简要阐述。广播短剧《山丫》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前题明确,冲突骤起。《山丫》的创作灵感来自作者听到的一个小故事:一位农民临死前给儿女分家,他重男轻女,不仅给哥哥多分财产,还让妹妹退学,可哥哥不爱学习,退学打工去了,  相似文献   

11.
季夫萍 《青年记者》2017,(29):87-88
电视系列剧《欢乐颂》用复调式散点叙事模式整合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并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最终集中到人性多义性的塑造上.《欢乐颂》以五个女孩的情感困惑和职场奋斗作为叙事线索,剧中五个主角表现出的自我冲突、他者冲突以及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加剧了故事演绎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并以此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人性塑造空间,从而在满足观众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完成对人性叙事文化隐喻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张建伟认为,记者通过信息重述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新闻重要,二是使新闻好看,或是有趣。什么样的新闻才算重要?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要看信息本身内含的价值,看它是否具有决策意义,切近地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长远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的价值则取决于交织于其中的矛盾冲突的烈度。信息的差异要素表明,信息表现差异才成为信息,差异往往是以矛盾的对立、冲突形式存在的。因而,对于新闻信息来说,矛盾冲突烈度越大,对社会、周围人群造成的影响越深越广,信息价值就越高。抓重要新闻也就是在抓内含矛盾冲突特别激烈的信…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说,广播剧也是戏剧的一种,它要求集中地表现生活矛盾,描绘人物间的性格冲突,使之既符合生活规律,又有戏剧化那种剑拔弩张、紧张激烈的吸引力。《我爸爸是红军》正是一出戏剧化色彩较浓、生活矛盾比较集中、性格冲突比较尖锐的颇富戏剧魅力的优秀广播剧。1934年秋,因“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引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撤离江西苏区,进行史无前例的长征。红火了五年的江西苏区,很快又成了地主豪绅们的天下。就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此剧展开了颇奇特又真实、颇激烈又悲壮的戏剧冲突,比较生…  相似文献   

14.
川剧《秋江》是一出饶有风趣的喜剧折子戏,这出喜剧的基础是喜剧性格和喜剧冲突。这可说是喜剧的一条规律。喜剧性格和喜剧冲突是如何体现展开的呢?黑格尔在《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中说:“喜剧性不仅首先来自与本身的矛盾的对比,而且来自与主观性和外在环境的偶然性相对立的内容的矛盾的对立。”在《秋江》中,陈妙常追赶潘必正,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好莱坞的电影人特别热衷于搞“大事件(大时代)+小人物”的电影模式,或者说,他们选择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大事件的风云变幻叠加起来,深刻地演绎人群的冲突、人性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阿甘正传》如此,《泰坦尼克号》如此,《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也是如此。这些影片故事的背景都是人们熟知的、真实的历史大事件,但主人公却是名不见经传或者虚构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6.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保定作家阿宁的长篇小说《天平谣》,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作者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一改原来的校园题材小说路子,在保持既有的从容叙述风格的同时,力图介入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人性矛盾之中,在纷繁的现代社会现象的描摹中,在对检察官和腐败分子的斗争的叙述中,一层一层地揭示人性的深层内涵。作品首先引起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的重视,检察长侯磊同志专门约见了李世琦社长、作者和责编;并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检察长、反贪局长会议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中国传媒报道与司法审判时有冲突、碰撞的背景下,作者考察了二者产生矛盾和碰撞的原因。作者认为,一般来说,传媒报道是以道德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法院审判是以法律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传媒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多体现为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作者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基于对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存在的差异和冲突的理性分析。本文以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冲突与契合为视角,澄清理念和制度上的误解,以求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做出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在价值层次上的沟通与融合,以真正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和法院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历史镜像中的人性审美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追问和探究,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一种重要叙事话语和永恒主题。人性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代的个体之中,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历史电视剧通过对人类本性的追寻,深刻揭示了人性在历史环境中的存在状态,旨在赋予人类向善向美的激情动力和文化精神,极大丰富了历史镜像的人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丁清 《兰台世界》2013,(22):141-142
<正>虽然对鸦片战争等西方列强侵华战事及其影响的研究一直都是近代史研究的重点,但一般只侧重政治、军事、制度和经济等方面,对外交公文却言之甚少。事实上,中西双方在此段历史中均对外交文书格外重视,表面上称谓、格式、转递方式的矛盾,反映出国家地位以及外交体制的根本冲突,所以仔细审视外交文书的变化对研究近代历史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为个案,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求悲剧艺术在电影中应蕴含的价值取向。毁灭中审视价值,苦难中升华人性,张艺谋脱离日常生活,借用历史场景绘写弱者以及民族的灾难,唤起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但毋庸讳言,电影中的苦难崇拜、传奇表达,过度的戏剧化冲突,反而是悲剧力量的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