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探究微信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微信营造的新场景以及出现的新行为。  相似文献   

2.
潘兰 《新闻世界》2010,(12):109-110
“伪娘”一词源于网络,现如今已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男性群体。他们以女性装扮为特征,活跃于大众媒介中。在《消失的地域》中,梅洛维茨用男性身份与女性身份的融合,为我们定义了这类群体的身份特征。本文试图用《消失的地域》中的“场景交叉”理论,对“伪娘”社会身份进行分析,了解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这一新生群体的社会身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场景是指影视剧或生活中特定的情境。电视使得我们以往非常清晰且易于辨认的场景发生了巨大逆转,重新界定了场景,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无地点感",这反过来又引起了文化模式的变迁。梅罗维茨出版于1985年的名著《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5.
孙桂杰 《传媒》2019,(3):51-53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认为,由于电子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特性,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呈现出瞬时性和超地域性,它把发生在遥远的异地的事情传递到观众的眼前,这在信息传递的意义上“地点”消失了;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媒介创造了一种新的场景结构,人会根据这种场景结构创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故而媒介本身也改变了人的社会行为结构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晨阳 《今传媒》2016,(12):162-164
信息时代,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之一也必然被重构.本文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出发点分析网络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场景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变化,在考察了互联网对家庭总体情感关系的复杂影响后,重点讨论了情境变动所导致的角色、行为及社会化的改变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平等化倾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媒介竞争中经常使用的价值链一词出发,回顾了这一概念的演变脉络,及其对媒介生产行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价值链正在向空间尺度扩展,媒介生产网络更能概括目前社会情境下的媒介生产方式,体现传播资源的集散运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媒介情境的融合让公诸于众的"前台"区域不断扩大,隐居幕后的"后台"区域不断缩小,这一社会现象的愈演愈烈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黄海波嫖娼事件所引起的风波正集中反映了这一点。由此,本文采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来分析媒介情境融合对社会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媒介构建的信息时代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子媒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及影响,男性女性化现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本文试图借鉴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的部分理论来分析电子媒介是如何促成男性女性化这一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国内阅读媒介研究可分为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及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两大部分。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比较了新型数字媒介环境及传统纸质媒介环境下社会整体阅读形态的差异,分析了媒介技术环境对社会阅读形态的影响和塑造效应。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则围绕读者阅读行为和态度展开,包括读者在多媒介环境下的整体阅读行为和态度,读者对不同媒介的阅读行为和态度,以及影响读者行为和态度的因素。已有研究存在忽视读者主观能动性、阅读媒介分类方式比较笼统、对阅读情境不加区分、缺乏对多媒介和跨媒介阅读行为的研究、微观研究的深度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颖  朱世培 《新闻世界》2011,(8):246-247
笔者认为以前常用的"网络传播"概念已不能准确且恰当地描述当今媒体的许多新的现象、新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借用了何威的"网众"与"网众传播"概念。笔者依据2010年新闻学的核心期刊中有关网众与网众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网众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主要是对微博的研究)、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因网众传播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史。随着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断进步,作为人类信息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2005年"报纸即将消失"的观点在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第一次被提出,"报纸消亡论"自此成为媒介业热议的话题之一。2013年,《华盛顿邮报》易主亚马逊,使得"报纸消亡论"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媒介的进入,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西南地区的一个传统村落的考察,结合当地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进入情境式的方式,关注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分析人们的社交实践,分析在媒介介入后的乡村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媒介扮演的角色。研究认为,媒介的介入,日渐流动的乡村社会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媒介成为乡村共同体加强凝聚、个体互相连接的新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正重新构建着乡村社会这个场域。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融入这个媒介化社会。新兴媒介的普及,成为乡村社区构建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杜绝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信息社会正在从web2.0向web3.0过渡,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事件、热点问题等,社会迈向网络时代以采,不管是新闻媒介的信息发布机制,还是受众接受与反馈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带来的舆论的分散性、情绪化、碎片化更是极大地挑战着"媒介审判",并且也出现了"媒介审判"的一种变异,即"网民审判"。在被网络包围的今天,不单单是媒介自身需要加强自律,坚持正确导向,杜绝"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网民也更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防止出现新形态的"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15.
刘娓  阮晶晶 《新闻世界》2011,(5):102-103
本文通过对"网络水军"发展状况、生存土壤的分析,从媒介视角探求"网络水军"形成过程中的媒介因素、媒介反应及对传媒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传媒业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7.
媒介接触与使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领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与用户主体经验的二元结构及其互动关系中,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澳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双重社会情境势必给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带来影响。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使用、选择、动机与评价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与现有研究不尽相同,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性情境下"两栖性"的媒介接触行为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原初的朝觐行为在现代语境下逐渐祛魅化,媒介地域朝觐作为媒介景观社会外化的表现形式。其地域文化属性的构建源自历时性的先验认知以及媒介建构的主体,这种共生机制从而造就媒介空间与物体实体的邂逅,是脱嵌的个体自我再镶嵌于社会结构中程序化过程。媒介朝觐行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场景呈现的权力梯度、程序化生态、强化边缘节点以及实现文化符号资本的置换。而媒介地域朝觐行为有着复杂的内在生成性诱因,前置期媒介制造个体的憧憬图式、偶遇心理的情感粘连性满足、增进他者性认同以及加持自身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电台既不像有些学者预料的被网络一"网"打尽,网络也没有简单地成为传统媒介的救星,但广播媒体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媒介形态变化却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新概念辞典     
反媒介:网络作为媒介的根本特性是反媒介,即媒介自身的淡化。在网络中,网络这个媒介似乎是不存在了,人仿佛可以无屏障地直接同他人和现实世界直接交流。数字鸿沟: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新闻里,数字鸿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