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新闻是相对于"播"新闻而言。"说"新闻改变了刻板、正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以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说"与"播"的区别在于一个无稿一个有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播"是大众传播的产物。说新闻的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  相似文献   

2.
张晓燕 《新闻前哨》2011,(12):25-26,28
架构桥梁和谐社会才从北京采访两会归来,又匆匆深入社区嘘寒问暖。社会部主要负责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治新闻、社区新闻的报道。省市大政方针,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以最通俗的语言向读者解读;读者的呼声,经过我们的整理递送,成为政府工作目标中的"十件实事"……"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政府和百姓之间,我们就是一座桥。  相似文献   

3.
张云铃 《新闻世界》2011,(10):53-54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新闻稿件也是通过新闻语言和文字来彰显其趣味性。一篇电视新闻报道只有以吸引大众为目的,才能显示出其新闻价值的所在。而新闻语言在彰显其趣味性的同时也要符合新闻的本质属性,实现"三贴性"的报道原则,从而发挥正确合理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4.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毛宝钺 《新闻实践》2014,(12):87-88
时政报道在县市台新闻栏目中承担着最为核心的宣传任务,地位独特,份量很重。但现在不少观众却对时政报道敬而远之,根本原因在于三大通病严重影响了观众的收看兴趣,削弱了时政报道应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是常围领导转,少见"众生相";二是文本"官样化",编播"排位子;三是新闻语言"八股腔"。老化的思维定式,老套的新闻形态,老茧般的新闻语言,常常令县市台的时政新闻生硬,发干,走形,变味。"  相似文献   

6.
钟春林 《新闻传播》2010,(1):123-123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典型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以及各省台《新闻联播》等。  相似文献   

7.
新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新"字和"闻"字。如何针对所写新闻的特点,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新闻主题,核心思想,以最恰当的角度、最巧妙的布局、最吸引入的语言,迅速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使其不得不读下去,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了百"炼"出新的写作技巧,希望能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闻播音的有声语言既不同于口头语言、文学语言,又不同于某些行业语言、社会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洁、通俗、综合等特征,赋予新闻播音"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的表达样式。而其中节奏明快是对其节奏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播音语言的节奏要求就是明快。新闻播音如何体现明快清楚明白,通畅自如。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的宗旨就是关注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为核心"受众",确立"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媒体,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是自觉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语言等方面,阐释当代媒体如何确立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10.
"英语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组成。"新闻可以没有导语,但是不能没有标题。"新闻标题是一门独特的语言"②英语新闻标题与普通文章标题不同,具有更为独特的新闻内涵。它是新闻内容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1.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词是指新闻的语言及词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指整篇新闻。所谓新闻语词的"柔性攻略",是指新闻采编者在新闻宣传中,改变居高临下、生硬说教的姿态,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采写新闻,传播信息。  相似文献   

13.
郝六一 《今传媒》2010,18(9):137-137,145
广播新闻是有音响的新闻,快捷、贴近、活泼,现场报道作为广播新闻一种独特表现形式,要求广播记者应具备更强的新闻敏感,快速抢发新闻;以清晰的结构和情感描写,体现人文关怀内涵;利用文学表现手法和"说"新闻形式播发新闻,带给听众"听"的享受。正确采集音效资料,为"带响"的新闻报道增色添辉。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广播新闻优势更加明显,在节目创优中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4.
董健 《新闻窗》2010,(6):69-69
说新闻,是指主持人用讲话的形式,把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别于播音员的播报新闻。"说新闻"的形式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电视新闻中,"说"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随着电视节目的需要而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丁永丽 《新闻窗》2012,(2):120-120
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当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由于舆论环境的差异,港台传媒现象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特有对象。2009年底,由台湾"壹传媒"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法律制裁。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苹果日报》的经营理念、发展脉络探寻"动新闻"的成因;对比煽情主义时期的"黄色新闻",综合媒介权利和受众权利两个方面探讨"动新闻"的本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长江日报》2010年7月29日一组"图片新闻"《偶遇抢劫本报记者举机拍照退匪》,荣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三等奖。该组图片通过连续画面,以直观、形象的视觉语言,迅速及时地独家报道了一起勇退劫匪、解救受害人的突发事件,体现了党报在重要事件上的舆论引导力,引起了广大读者、兄弟报纸和网站的热烈反响。  相似文献   

18.
人员:李宇明(李)蔡长虹(蔡)王笑艳(王)张洋(张) 王:李司长,您好。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交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传播形象、机制及策略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8BXW021),您既是新闻发言人又是语言学家,所以特意来听听您对我国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汪伟 《新闻世界》2014,(7):39-40
时政新闻民生化是城市电视台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时政新闻民生化会使时政新闻的新闻本体得到很好体现,新闻价值得到较好的实现和彰显,同时,也会有效提升城市台时政新闻的"喉舌"功能。要真正做到时政新闻民生化就必须切实转变报道理念及模式,学会用百姓语言说百姓故事,在采制新闻时做到接地气深挖掘,并注意"点亮"新闻标题和导语。  相似文献   

20.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